“八五”普法看徐州丨徐州泉山区:探索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新路径
近年来,徐州市泉山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立足实际,规范运行,创新机制,探索形成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泉山经验”。通过创新实践“前移审判关口,引入多元力量,追溯诉讼源头,及早化解矛盾”为主要内容的诉源善治模式,使矛盾纠纷发现在早、处置在小、消除在好,取得了显著成效。
搭实息诉平台,让矛盾纠纷化解的渠道更“畅”
建好“点”上平台,突出零距离调解作用。泉山区实行社会治理办公室、综合指挥中心一体化运行。全面整合网格员、调解员、社区民警、志愿者等前沿力量,常态化、全方位、多角度搜集排查矛盾纠纷和苗头性隐患,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建优“片”上平台,放大援法议事示范带动效应。泉山区辖区内的街道均成立“援法议事”工作室,社区都有创新搭建的“议事载体”。泉山区培育721名“法律明白人”,选聘361名优秀骨干作为基层“法治带头人”,全面推进社区各项事务依法管理。在商务楼宇和产业园区创新议事载体平台,形成以点促片、以片带面的“援法议事”工作格局。
建强“面”上平台,发挥调解网络体系总揽协调职能。2022年3月,某物流公司起诉某科技网络公司拖欠办公用房及营业房租赁租金和服务费,行业性调委会徐州市工程机械信息产业协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及时介入庭前调解,经多次沟通交流协商,双方最终握手言和,案件撤诉。
创新善治理念,让矛盾纠纷化解的基础更“实”
创新实施“一居一品”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办结各类民生诉求102768件,大量矛盾纠纷在源头化解。推行“一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模式,建立社区法润民生微信群,定期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

泉山区王陵街道海郑里社区开展援法议事会
发挥网格作用,精准排查分流。聚焦基层治理的法治难点,明确“三官一律”17项115条工作职责,推动走访活动常态化落实。71名法官、44名检察官、105名民警、492名律师及法律工作者下沉到750个基础网格中,今年以来调解涉诉矛盾纠纷1600余起。
强化法治保障,确保依法有序。在各街道建立“依法治理委员会”,设立便民法律服务点,打通法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在公共法律服务大厅设立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公证窗口,引导当事人依法解决矛盾纠纷。
用活联调对接,让矛盾纠纷化解的重点更“聚”
推动访调对接,实现初信初访就地化解。探索设立区、街两级“访调对接”中心和调解工作室,整合矛盾纠纷多元化解队伍参与信访矛盾化解。
推动公调对接,防止矛盾激化升级。依托综治平台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调联动”,推广“庭所对接”“民调入所”“律师进所”,创新实行人员联动资源共享、信息联采数据共用、矛盾联排纠纷共解、风险联判隐患共治、全员联合平安共建“五联五共”工作机制,成功解决了98%的非警务矛盾纠纷。
推动诉调对接,有效控制诉讼增量。泉山区人民法院以“两个一站式”建设为契机,完善“一个中心,四次分流”多元解纷机制,全面提升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水平。在一起房屋买卖纠纷案件诉前调解过程中,由泉山区司法局公开选聘的人民调解员通过“江苏微解纷”平台,多次与双方电话沟通,向双方解释相关法律规定,梳理争议焦点,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
健全工作机制,让矛盾纠纷化解的成效更“显”
率先构建预警联调工作机制。实行矛盾纠纷“红黄蓝三色预警”。对容易激化升级的矛盾纠纷,进行“红色”预警通报,由区级领导包案化解;对可能引发治安案件的矛盾纠纷,进行“黄色”预警,由属地街道、部门主要领导包案化解;对经调处可以及时化解的矛盾纠纷,进行“蓝色”预警,由属地包案化解。
着力完善部门联动工作机制。泉山区人民检察院与泉山区司法局共同签署《关于在12309检察服务中心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的实施办法》,在12309检察服务中心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开展刑事和解工作。泉山区委政法委、泉山区人民法院研究出台多项文件,将“无讼村居”创建、万人民事案件起诉率等指标纳入全区平安法治考核,并纳入五年规划予以保障。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泉山区创新实践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未来,泉山区将就省、市法治建设重大问题、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法治热点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努力为推动实现高水平法治江苏建设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