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尖兵为智能制造披甲铸盾
|
本报记者 郑微
“研发”这个词,从孙鹏程大学毕业至今,已整整伴随了他十余年。数字化改造、编程、技术攻关……为了改变苦脏累工序,实现解放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这些几乎成为他工作的全部。
孙鹏程,徐工铲运机械事业部焊接机加工工艺室主任,也是徐工铲运智能无人化攻关小组的带头人。过去十年间,他深耕自动化及焊接技术研究,同团队小伙伴一次次突破技术“天花板”,围绕装备制造业生产过程中的苦累脏和“瓶颈”工序,通过一次次技术革新,实施无人化和自动化、智能化项目改造,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工人劳动强度,用高精尖产品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制造的技术力量。
机械手有条不紊高效运转,机器人闪转腾挪动作娴熟……在徐工铲运生产制造车间内,一台台机械手臂正在代替人工作业,拼点、焊接,工人只需站在旁边动动手指,按下操控面板,即可完成工件的焊接作业。
指着眼前粗壮有力的橘色机械臂,孙鹏程告诉记者,这套设备是油箱智能化升级改造线,我们通过这条智能化生产线,实现了从油箱单板件来料的自动物流、油箱的全自动拼点,到自动满焊、试漏、自动清洗、装配全过程的自动化流水化生产。
10年前,大学毕业的孙鹏程怀揣着对未来的美好期许,进入徐工,从事工艺技术工作,在实习期间他主动申请到一线焊接岗位实习。“我大学学的专业跟这个岗位对口。”孙鹏程说。
苦脏累的工作环境,打破了孙鹏程的美好憧憬。“焊接作业确实是一项辛苦的工作,技师不仅要承受电弧3000摄氏度以上的光热辐射以及焊接烟尘的危害,还要在焊接操作过程中保证焊枪的角度、焊丝干伸长度、焊接电流等都符合标准。”
为此,改变焊接工艺中的苦脏累环境成为孙鹏程的梦想。“我们一直在产品技术研发、技术革新的道路上奔跑,研发道路上每一个重要时刻、每一份成果我都记忆犹新。” 回顾奋斗历程孙鹏程说。
2020年,徐工铲运事业部以智能制造、精益生产、价值工程“三驾马车”为驱动,实施自动化无人化改造项目,孙鹏程主动加入了智能无人化攻关小组。
在徐工铲运车间的另一端,拉杆法兰自动焊接系统灵活地来回作业。这套系统融合了人工智能领域的OCR图像识别技术及机器人多机协同控制技术。开发这一套系统,孙鹏程和他的团队整整花了14个月。这套系统最大的瓶颈在于二次上料后物料的位置发生变化,机械臂抓取的方向、位置、姿态,都需要新一轮的计算。
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孙鹏程和团队全身心投入到系统提升上。“那段时间我们的神经都紧绷着,每天要花费几个小时的时间收集机器人各项数据,然后建立数模,一个数据不准确,就要推翻重来。”孙鹏程说。
480多天的钻研和探索,200余次的推倒重来,50多次的优化改进,视觉识别自动抓取技术与结构件机器人焊接融合应用成功用于生产,单台制造效率提升两倍,动臂、拉杆类总成自动化焊达率提升至100%,每年可实现经济效益近200万元。
十年间,孙鹏程先后实现行业多个开创性技术应用,首次实现机器人弧焊技术在装载机驾驶室应用,开创大型结构补焊流水化作业先河等,补焊效率提升30%,攻克大间隙焊接等技术难题。
在焊接机器人编程调试维修的过程中,孙鹏程还不断学习机器人软件系统、电气电路、编程语言、液压工装等专业知识,反复进行焊接工艺实验等,掌握了机器人程序编写及机器人应用的边界条件。通过制造技术的革新、智能化无人化技术的应用,充分释放了劳动力。
在艰难险阻中创新超越,百炼成钢。多年来,通过孙鹏程和团队小伙伴在研发现场的摸爬滚打,凭借过硬技术攻克一项项难题,为推进工程机械产业优化升级作出了卓越贡献。
对于取得的成绩,孙鹏程说:“今后我还要加快技术创新与突破,更加努力,做一名智能制造披甲铸盾的工艺尖兵,为徐工高质量发展登顶珠峰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