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文明乡风绘和美画卷

2022-09-29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杨庆宇
2022-09-29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本报记者 胡明慧 通讯员 李晨 尚庆迎

铜山区三堡街道潘楼村前几年建起来的好人园,这个月开始重建,更多的文化元素“入驻”其中;棠张镇跃进村去年开办的俭康食堂,开始的时候少人问津,如今却成为村民们办红白事首选的“香饽饽”;汉王镇今年开设的公益课堂,邻家媳妇小邓上完一期,就催着下一期赶紧开课……

一幅幅和谐的画卷,绘就铜山乡风文明的新风尚,为铜山建设“四高地一福地”,让城乡更美丽、生活更美好增添了生动的注脚。

铜山好人,为城市增辉

铜山好人,向来不缺。从双手绣绿荒山的当代愚公刘开田,到三九寒天跳进冰河勇救老人的侠义哥赵远齐;从一家三代接力42年捐资助学的刘继民,到把践行雷锋精神当作人生信条的最美退役军人惠本杰;从带领村集体把家底从欠债100万元发展到资产2500万元的村支书卜凡桂,到带动100多户农户脱贫致富的“梨叔”张守君……一批批铜山好人让铜山文明有了繁星闪烁的注脚。

好人层出的矩阵效应,带来了城乡变美好的最强精神动能。

好人就在眼前,“照亮”前行的路。柳泉供电所的普通电工权民,17年前,为家门口一处20多米长的铁路涵洞免费安装电灯,灯坏了就修,修不好就换;灭了又亮,旧了又新……17年过去了,涵洞迄今换过的灯已有近百盏之多。被照亮的路,暖了行路人的心。

好人就在身边,“温暖”奋进之旅。最美退役军人惠本杰,在工作中是临危受命、屡建奇功的“救火队长”——1992年转业到地方任环卫处处长的他,将散漫队伍打造成铁军,夺得全市城管队列比赛第一名;主持铜山矿乡关系协调中心工作以来,推行变“包袱”为资源,变灰色印象为绿色的发展理念。过去的“城市伤疤”,如今芳草萋萋、白鹭翩翩。所在单位连续8年荣获市政府矿乡关系协调工作优秀奖。在生活中,他是一腔热血、甘于奉献的“带头大哥”——连续数十年参加无偿献血,并带动了身边一大批人自愿加入到无偿献血活动之中。

好人走在前头,众人跟在后面。三堡街道潘楼村的十星级文明户评选了20多年,门“镶”十星的村民,是全村追赶的目标。“村里的一个妇女,前几年评十星级文明户缺了致富星,后来在村里办起了幼儿园,不仅让村里的孩子上学更方便,也让自己有了一份前景光明的事业。”三堡街道潘楼村党总支副书记吴远远告诉记者。

“铜山区在区级层面将好人文化与乡村振兴乡风文明建设相结合,以好人文化建设为抓手,着眼以文化人、成风化俗,持续开展铜山模范、最美家庭、最美婆媳、文明家庭、美德少年等先进典型选树活动,营造浓厚的好人文化氛围,探索出德治与自治结合、育民与惠民并举的基层治理路径,为建设‘四高地一福地’,让城乡更美丽、生活更美好不断注入精神动力。”铜山区文明办副主任钟永莉表示。

文明实践,让幸福共享

棠张镇跃进村的俭康食堂建在离村部不远处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几十平方米的房间里摆放着十七八张圆桌,整齐而有序。

办俭康食堂是跃进村“自创”的一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就是要改改村里延续了多年的老习惯。

“以前,村民多在大路边办红白喜事,既影响环境又不健康卫生,村里就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办了俭康食堂,既给村里办红白事提供方便的场所,同时也反对铺张浪费,提倡移风易俗。”跃进村党总支书记马杰告诉记者。

最初,村民们“看不上”俭康食堂,没人愿意来这里办事,但架不住村干部和志愿者挨家挨户宣传,渐渐有人把自家的红白喜事放在了这里操办,“现在来这里办红白事的村民越来越多,前几天,有3家提前申请同一天办事。”

俭康食堂在村里走红了,捎带着“红事10项规矩”“白事5项标准”也成为不成文的“村民公约”。“这几年,俺村一直保持着白事出两三百,红事不高于五百,办婚宴一桌最多八百,比起以前要节约不少花销,村里攀比之风没了,村民也更和睦了。”马杰告诉记者。

在三堡街道潘楼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活动的不时开展,也让这里幸福多了。

几年前,潘楼村几个外嫁的媳妇自发组织了“为老志愿队”,此后,村里独居老人的家里,常见她们的身影,帮忙晒被子、理发、买菜,温暖了老人们的心。如今,这支志愿者队伍吸纳了全村200多个年轻人,成为一支流动的“爱心先锋队”。

感受到温暖的老人们,以传递温暖的方式回报温暖,十几位75岁以下的老人,把自家小院布置成“托管室”,义务“招待”村里的小娃娃们,孩子们放学后可以去他们家学习、休息,等父母忙完工作再来接。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瞄准群众的急事、难事、烦心事,铜山新时代文明志愿服务用实实在在的成效赢得群众的心。

如今,铜山志愿服务已形成特色鲜明的品牌。“以‘一月一主题’活动为主线,铜山区上半年围绕‘情暖冷冬’‘迎新送爱’‘学习雷锋’‘乡风文明’‘点亮青春’‘呵护童行’六类主题,策划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开展‘文明铜山·志愿有我’学雷锋志愿服务、‘邻里守望 关爱互助’志愿服务等一系列集中行动,通过组织共建、活动共联、资源共享,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钟永莉表示。

文化惠民,给城乡添彩

自从上了公益课堂,汉王镇汉王村村民小邓和婆婆之间的关系有了明显的好转。

小邓的爱人在外工作,她负责照顾孩子,和婆婆住在一起。平日里,两人都闲在家里,摩擦矛盾难免发生。

今年年初开始,镇里开设公益课堂,教点茶、剪纸、盘扣等非遗课程,小邓积极报名参加,既学习了新的技能,也没时间和婆婆置气拌嘴了,两人的关系和谐了许多。

据汉王镇宣传委员董妍介绍,目前公益课堂共开设3期,已有七八十位村民参加,以后,镇里还将把公益课堂继续办下去,让村民有陶冶情操的去处。

在利国镇厉湾村文化大礼堂内,非遗走基层送戏下乡活动在举行,来自利国镇妇联、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铜山区叮叮腔戏剧研究会、厉湾村的11支文艺团队轮番“比武打擂”,亮出了豫剧、京剧、柳琴戏、舞蹈、舞龙等绝活。干部群众围坐在一起,聚精会神地聆听一场别开生面的“叮叮腔宣讲”。

为了让文化的血液加速流动,带着知识文化的营养从城市流向乡村,流向每一个需要的人,铜山区努力盘活基层阵地,统筹整合资源,形成吸引群众的“磁力场”。

让资源活起来,铜山激活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道德讲堂、文化礼堂、农家书屋及各类主题广场等资源,构建“15分钟服务圈”“15分钟智慧医疗服务圈”,真正让资源活起来、用起来。

让人气聚起来,铜山用优秀的文艺作品丰富乡村生活。依托“送戏下乡”“文化对对碰”等活动资源,铜山着力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服务活动,切实提升了基层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如今,茅村镇茅村村的村民们跟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州剪纸传承人李海梅老师学起了剪纸,利国镇厉湾村的李大姨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叮叮腔的演出,偶尔还能上台唱上一曲……铜山城乡,越来越有文化的韵味。

铜山好人为城市增辉,文明实践让幸福共享,文化惠民给城乡添彩,乡风和美的画卷以文明为笔,正浓墨重彩地铺陈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