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渔村变迁记

2022-09-16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杨庆宇
2022-09-16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本报记者 胡明慧

清晨不到5点,铜山区柳泉镇北村村村民刘豹便匆忙从床上爬起来,一头扎进了自己承包的10亩鱼塘里,前一天打捞过的蟹笼里,经过一天的“蓄力”,又是收获颇丰。

“今年的螃蟹行情不错,每天一大早,刚出塘的螃蟹就被等在地头的商贩收购一空,根本不愁卖,价钱也能卖到20元一斤,再加上混养的对虾、罗氏虾,今年的收成基本稳了。”说这话时,刘豹脸上的倦意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兴奋的神情。

虽说北村村靠近微山湖,是个小渔村,但刘豹祖辈却和许多村民一样一直以种地为生,辛苦一年下来,挣不到多少钱,若是遇上“小年”,更是温饱堪忧。2002年,刘豹包下了10亩鱼塘,开始“转型”。

养鱼的头几年,刘豹只把这当成副业干,鱼苗撒进去,也不多费心,10亩鱼塘的收入还赶不上种地挣的多,“有枣无枣打一竿,有总比没有强”。

真正撬动北村开启特色养殖路的,在刘豹的印象里是一位骆马湖的老渔民,老人率先在北村包塘养蟹。看他挣了钱,北村的村民们也打开了思路,依葫芦画瓢跟着干,把水产养殖当成一份正式营生干。

北村养蟹人的启蒙老师大多是那位骆马湖的老渔民,而刘豹除了这个老师傅,还有一位早几年已开始在别处养蟹的妹夫。在妹夫的指点下,刘豹养殖了太湖蟹,并没有跟风村民养殖辽蟹。

2019年,是刘豹养蟹的第一年,别家养殖的辽蟹虽然个头小得可怜,但毕竟看得见动静,而刘豹家鱼塘的蟹笼下了一个多月,也不见有几只螃蟹爬上来。“估计这一塘是黄了。”做好了亏本的准备,却收获意外的惊喜,“其实没抱啥希望,农历八月十三下了6个笼,没想到八月十五提上来一看,每个笼都满满当当,那一季就收了千把斤,收入近20万元。”

意外的收获让刘豹松了一口气,也让他思索良多:“干啥都得懂技术,盲目地硬闯瞎干,不是长久之道。”

跟着湖里的老渔民学,跟镇里请来的技术员学,跟着村里的养殖户们一起学,刘豹渐渐摸索出了一套养殖的经验:“养了4年螃蟹后,俺村的鱼塘都开始混养对虾等其它品种,混养后水质必须提到一定的要求,对虾才能存活。这就需要合理地调整水质,10亩大的塘子,要有几条草混子,几条鲶鱼,几条松花鱼,都是有讲究的。”

村里的养殖户们抱成团,谁家遇上养殖上的技术问题,大家就聚在一起找问题、想办法。而彼时,镇里围绕“一轴两翼三线四区”的空间结构和产业布局,提出“果蔬上山、水产领先、苗圃成片”的发展战略,也让北村的特色水产养殖更有发展动能和政策支持。

依靠微山湖的优势,这几年,柳泉镇大力发展特种水产养殖。目前,全镇水产养殖总面积16000余亩,主要以中华绒螯蟹、南美白对虾、微山湖小龙虾、青虾、鳜鱼养殖为主,稻虾养殖面积2500余亩,渔业总产值3亿多元。

北村在镇里的带动下,特色养殖之路越走越宽。今年,刘豹的10亩鱼塘里,除了螃蟹,还混养花鲢、罗氏虾等6个品种,“虽然现在还不好讲大话,但这几年搞养殖,一年肯定比一年挣得多。”刘豹满怀信心地说。

特色养殖不仅让北村人找到了新的致富门路,也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

“80后”杨马洋原本在徐州市区打工,因为父亲身体不好,再加上看到村里特色产业发展越来越好,于是返乡创业,接手家里的蟹塘。他请高校专家反复论证后,决定开发“养生蟹”,即在饲料中加入山上飘落的桂花瓣,改变螃蟹“凉性”属性,吸引更多消费群体。近年来,杨马洋又开起了网店、直营店和连锁店,每亩纯利润从几百元增加到了三四千元。

“俺村楼山湾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还注册了‘楼山湾’水产品商标,北村农家乐示范村建设整修鱼塘,放养鲤鱼、鲢鱼、鲫鱼等。村里还发展集种苗繁殖精养、网上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发展集群,其中徐州博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徐州喜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主要经营水产品养殖、繁育种苗、水产科技技术研发、技术服务、技术转让等,目前,总投资已超1300万元。北村将以特色养殖带动农文旅产业发展,以农文旅发展促进特色养殖的不断提档升级,走稳走好乡村振兴路。”北村村党委书记刘广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