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牢织密“安全网” 守护“数字原住民”
近日,“清朗•2022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正式启动,重点围绕整治短视频直播平台、社交平台、电商平台、学习类APP等六大环节整治突出问题,精准落实相关平台责任,为孩子们打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
数字时代,未成年人作为“数字原住民”,“触网”已相当普遍。据统计,我国未成年网民互联网普及率达94.9%,超30%小学生在上学前就使用过互联网,未成年人首次“触网”年龄呈现低龄化趋势。显然,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青少年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成长空间和“第六感官”,如何保障未成年人在网络世界里健康快乐地成长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话题。
织牢织密“安全网”,宜紧不宜松。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下一代工作,他强调:“青少年是家庭的未来和希望,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只有更严格没有最严格,涉及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问题必须从严从紧从实地抓。去年6月1日正式施行的新版未成年人保护法特别增设了“网络保护”专章,有效对未成年人网络信息保护、网络沉迷防治等作出了全面而系统的规范,从国家意志层面为未成年人安全“触网”保驾护航。
织牢织密“安全网”,宜疏不宜堵。社会发展不可逆转,一刀切的将未成年人的生活隔绝在互联网外是极不明智的,这种过犹不及地“消极保护”很可能成为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催化剂。让孩子们在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远离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既要严格的“堵”,还要细致的“疏”。为未成年人筑起全链条网络保护屏障,打造青少年专属内容池、创造更丰富多元的选择、提供高质量的陪伴,全方位守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教导未成年人在网络交往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形成自身网络“免疫力”。
织牢织密“安全网”,宜通力合作不宜各自为政。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学校是孩子成长的精神家园。引导少年儿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家长和老师是第一责任人。技术解决不了所有问题,监管的落地还需家长、老师的配合,需要全社会聚指成拳,形成合力。只有坚决落实儿童优先原则,加强家校联合,共筑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良好机制,才能涤荡“网络污浊”,整治顽瘴痼疾,打造清朗的网络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为孩子开启“青少年保护模式”,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还深刻影响着千秋万代的事业,让我们乘着网络环境整治的清风,合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王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