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看徐州稳定向上的实干姿态

2022-06-12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张一一
2022-06-12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本报记者 李悦悦 王春莹 唐婧

厂房内,机器轰鸣;商场中,人头攒动;道路上,车流穿梭……热情似火的仲夏时节,扑面而来的是徐州澎湃发展的热浪。

今年以来,面对疫情的严峻考验和复杂的宏观形势,徐州奋力“打硬仗”,以干促上,稳中求进,展示出了坚韧的徐州力量!

5月11日,我市举办“政企交融汇”活动;

5月12日,全市招商引资暨开放型经济工作会议召开;

5月26日,全市重大产业项目观摩暨五月份经济运行座谈会举行;

6月2日,我市召开市委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

6月9日,市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研究部署稳定经济增长重点任务;

……

一场场会议、一个个活动、一轮轮调研,彰显着市委市政府把稳增长放在突出位置、促进经济发展的决心与方向,也显示出我市直面挑战,稳经济大盘的信心和行动。

“稳”的底气从何而来?

进入5月份,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稳经济政策加速落地,全市各领域恢复发展势头强劲,为徐州增添了稳定经济增长的底气和希望。

底气在于工业发展——

产业强则城市兴、百姓富,工业之于徐州,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5月份,我市工业经济持续复苏,存量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显著,新增规上企业持续发力,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实现环比、同比双增长。

数据向好的背后,是产业链供应链平稳运行,我市集中力量保障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循环畅通,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将徐工汽车制造、华润电力等68家企业,纳入省第一批产业链供应链企业“白名单”;是产业转型升级节奏加快,我市工业技改力度持续加大,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显著,数字化发展态势更加稳固。

底气在于服务业回暖——

随着一揽子促消费政策的落实落地,我市服务业市场逐渐回暖。

仅端午假期3天时间,全市73家重点商贸流通企业共实现销售额约5.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7%。彭城苏宁广场、云龙万达、三胞广场单日客流量同比分别增长9%、33%、26%,较节前分别增长70%、64%、75%,民众消费热情逐渐复苏。

生产性服务行业逐步恢复正轨,生活性服务行业前期抑制也得到了缓解,对我市经济健康发展起到了稳定支撑作用。1—5月份我市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保持稳定较快增长,促进服务经济发展的各项措施持续显效。

底气在于民生大局——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稳则经济稳、社会稳、人心稳。

为全面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我市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活动,举行“云聘会”,政企携手共建引才“梧桐树”。

4月份以来,我市共组织线上招聘会149场次,累计参与企业2711家,提供岗位40982岗次,达成意向11623人次。

要想兜住兜牢民生底线,还要抓好“米袋子”“菜篮子”。今年以来,我市多措并举稳控物价,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5月份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保持稳定,这也为经济平稳运行打下良好基础。

“进”的动力源自哪里?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压力之下,徐州踏浪前行。

经济向前奔跑的关键在投资,扩投资的支撑在项目。我市牢牢抓住招商引资“生命线”,持续加大招引力度,确保有源源不断的大项目好项目落地,努力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把疫情造成的损失补回来。

为了破解招商难题,我市寻规律、找路径,不断拓宽招商路数,创新招商“打法”——开展“云招商”,搭建“云端会客厅”,让招商引资工作“不掉线”;以产业链招商“强链”“补链”,围绕工程机械和智能装备、新能源、纺织新材料等产业,引进龙头“链主”企业串联产业链“一条线”,推动一批高端、优质、引领性强的大项目、好项目落户徐州。

沛县中利光伏项目、邳州市长城汽车零部件项目、新沂市煤基高性能新材料项目……一个个重大项目在徐州竞相落地,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为新的增长极澎湃动能。

在全市重大产业项目观摩暨五月份经济运行座谈会上,市委书记宋乐伟向全市再次发出动员令:要紧而又紧抓好项目建设,多措并举扩大有效投资,牢牢抓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加压奋进、提速攻坚、快速推进,掀起项目建设新热潮。

争取洽谈项目早日签约、签约项目尽快落地、在建项目加快投产……徐州聚焦关键环节,强化用工、用地、资金、原材料等要素保障,深化“拿地即开工”服务保障机制,为一个个重大项目打造“有凤来栖”的优良环境,推动发展“稳提速”。

1—5月份,我市省级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23.4亿元。其中,8个计划新开工项目已开工7个,开工率达87.5%,位居全省首位;市级重大产业项目完成投资524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38.2%。

重大项目建设环比表现良好,为徐州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积聚起前行力量。知短而补软、知弱而图强。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市招商引资工作存在的短板和面临的形势,要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徐州交织叠加的多重战略机遇,始终把招商引资放在重中之重,严守项目“真”和“实”底线,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凝聚正能量。

“干”的信心坚定不移!

早动,才能主动,信心是干出来的!徐州锚定全年目标,鼓足干劲,全市上下一起抢时间、赶进度、抓发展。

在复杂严峻的发展背景下,为帮助企业打通资金链、物流链、信息链,我市密集出台了一揽子有针对性的帮扶政策,靠前发力、适当加力,精准施策,稳定经济运行。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稳经济系列措施,我市聚焦企业“痛点”和关切,提出更细化、更具针对性、更大力度的“徐政46条”“徐政办69条”等惠企政策。除此之外,要让政策更有力度和行业普惠性,还要多部门发力,共同打好政策“组合拳”。市税务局、市人社局、市银保监分局等部门也纷纷出台政策,为各行业市场主体送去“真金白银”的支持、细致入微的服务、多措并举的保障。

政策“接地气”,关键在落实。

紧随其后的,是各部门迅速行动,全力当好“店小二”“服务员”,扑下身子、沉到一线、融入企业,加快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实效。

各部门实地走访企业,了解企业生产现状、掌握遇到的实际困难,通过“一人一企”的帮扶,确保政策精准滴灌、直达快享,市发改委联合市交通运输局等部门建立“水运(铁路)通道+港口+城市绿色通道接驳”物流保通保畅新机制,为企业原材料供应和产品输出提供了有力的物流支持;市人社局借助信息化手段,打通数据壁垒,推出“免申即享”直接发放措施,通过大数据比对,让政策找企业,用人单位不出门、免申报,返还资金就可直接发放到企业账户。市工信局以“日”为单位,加密调度频次,清单化推进企业疫情防控工作,全力帮助企业纾困解难。

主动靠前、及时跟进、精准精细……这些细致入微的“保姆式”服务,在帮助企业“输血”和“造血”的同时,稳住了市场预期,也稳定了市场信心。

下一步,我市将用足用好政策窗口期,加快突破提升,全力以赴补欠账、赶进度;持续加大企业走访帮扶力度,用心用情服务市场主体,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年已近半,虽然任务依旧艰巨,挑战依旧存在,但是徐州劈波斩浪的勇气不会变,稳扎稳打的底气不会变,积极进取的信心不会变,埋头苦干的决心不会变,诸多不变的叠加效应,必将凝聚为徐州不断向上的坚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