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站在地头数丰收

2022-06-05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薛鹏
2022-06-05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麦收时节,大地“流金”。 本报记者 白雪 摄

本报记者 李梦虎 于珑

6月初,沛县“漂”在86751.86亿粒、2901.4亿穗、3.03832亿公斤、65.2万亩小麦汇聚而成的金色海洋中!

沛县龙固镇龙东社区,高标准农田“千亩方”,一台台联合收割机在麦田里穿梭往返,“吞”进沉甸甸的麦穗,“吐”出金灿灿的麦粒……

保丰产

沛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科科长耿立新向我们报告了一连串“能量”爆棚的数字:

——小麦平均亩穗数44.5万,比去年的44.2万增加0.3万;

——每穗粒数平均29.9粒,比去年的29.8粒增0.1粒;

——千粒重41.2克,较去年增0.2g;

——亩单产平均466公斤,较去年增15公斤……

“每亩穗数、每穗粒数、每一千粒重量数,这些指标,决定了一个地区是否丰产。根据目前获取的数字,是绝对的丰产!”耿立新继续补充。

丰产的背后是“藏粮于地”!

——2020年度沛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6.5万亩,总投资11625万元;

——2021年度沛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9.6万亩,总投资17250万元;

——2022年度沛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10.9万亩,总投资33350万元。

丰产的背后是“藏粮于技”!

——全力做好小麦赤霉病防治工作,筹集资金150万元采购防治药剂50吨,协调组织20多架植保无人机、10台自走式喷杆喷雾机进行喷洒作业,做到“扬花一块、防治一块”;

——以增加小麦粒重为中心,切实加强后期管理,有效应对雨涝、倒伏、高温逼熟等可能出现的突发灾害,做到麦子一天不到手、管理一天不放松。

“夏收夏种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一场大考,我们及早行动、周密部署,成立‘三夏’技术指导小组、安全巡查小分队,深入田间地头检修农机具、宣传安全知识、开展技术指导,为坚决打赢三夏‘攻坚战’提供技术支撑。”沛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张兴浩说。

保丰收

丰产不是彼岸,丰收才是初心!

在龙东社区的麦田旁,我们想拍摄多个联合收割机并排作业的大场面,农机手“残忍”地拒绝:“收割机工作时,要分散在不同地块,集中一起没法干活,现在是抢收!一分钟都不能耽误!”

原来那些曾经见到过的收割机联排作业的场景——只是很美!

看来,让收割机们“同框”的“创意”实现不了了,大家都在抢收!

“十多分钟就割完3分地,收了400斤小麦。”55岁的农机手王成剑驾驶国产“沃得”牌收割机,为龙东社区吕长周收了麦子,吕长周通过微信给他转了24元工钱。

“全镇共有3万亩小麦,23个行政村,每个村平均10台大型收割机,确保在6月5日之前收割结束。”龙固镇农技中心主任胡新东介绍,龙固镇小麦亩产预计在1200斤左右,收购价每斤比去年高0.25元。

据统计,沛县投入大中型拖拉机3200余台,与之配套的秸秆还田机、旋耕机、播种机、打捆机等10000余台,小麦联合收割机2500余台,水稻插秧机850余台,高效植保机械1000余台。预计6月12日前全县65.2万余亩小麦收割结束,6月22日前水稻栽插结束。同时,沛县深挖机收减损潜力,努力把小麦机收平均损失率控制在2%以内,组织好足够的晒场和烘干设备,降低产后损失,确保颗粒归仓。

保蓝天

“为了做好夏收夏种、秸秆禁烧工作,14名镇领导、76名镇工作人员每天蹲守在田间,6名纪委督察干部、12名城管队员巡逻在地头。”见到龙固镇人大主席郝大伟时,他正在田边调度各地块收割进度。

麦收期间郝大伟包驻龙东村,最近七八天没有睡个囫囵觉了——一是担心地里小麦收割得快不快,二是担心秸秆禁烧抓得紧不紧。据了解,沛县各乡镇(街道)从严落实秸秆禁烧,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属地责任,39个禁烧包保组的工作人员认真抓好包镇驻村督查工作,确保时间上不出盲点、地域上不留死角,实现全县“零焚烧”。

要想实现“零焚烧”,既要严防死守,更要寻找出路!沛县的出路是,对农作物秸秆“五化”综合利用——肥料化利用、能源化利用、饲料化利用、基料化利用、原料化利用。沛县引进大型发电企业——中机清洁能源沛县有限公司(张庄生物质电厂)每年利用秸秆近3万吨,就是能源化利用的一个探索与实践。

“100亩小麦雇了3台收割机,一天就能收割结束,田里的麦秸将全部‘秸秆离田’,江苏国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来龙固把秸秆打捆离田,然后送到张庄生物质电厂。”龙东社区居民葛红林介绍,大家“两不找”——互相不支付费用。

据了解,沛县近年来逐步尝试改“秸秆还田”为“秸秆离田”,还给各地下了任务。以龙固为例,今年县里下达的“秸秆离田”任务是6000多亩,龙固镇对大沙河、姚楼河两侧1500米范围内的1.5万亩麦田实施“秸秆离田”,超额完成任务。麦田里,我们还看到一群“拾麦人”——农户雇来的临时工,54岁的袁侠就在其中,每天80元工钱让她满足,她和姐妹们弯腰拾着麦穗,确保颗粒归仓。

小麦,秋天播种,冬天潜伏,春天成长,夏初收获。一粒粒小麦,凝聚着日月精华,化身为各种美食,给人们以能量,支撑我们喜怒哀乐,让我们奔向诗和远方……这个丰收,永远都数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