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县域新闻 > 沛县 > 正文

善用“巧”心思 西瓜卖得“俏”

2022-05-26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王莉
2022-05-26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本报记者 于珑 通讯员 李阳

“大家伙今儿要加班啦,上海的老陆和小陈要分别增加4车,咱的‘沛公’牌西瓜很受欢迎。”5月23日上午10时,艳阳高照,位于沛县安国镇苗岗村的伟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热闹非凡,40岁的公司法人孙伟来来回回,一刻不停地帮忙装运西瓜。今年,“沛公”牌西瓜又一次抓住了上海市场的断档期,连续四年抢占断档期获得高收益。

抢“断档期” 

西瓜销量不比往年低

“‘8424’‘集佳’‘美都’三个品种的早熟西瓜就要接近尾声了,从4月初上市专供上海市场,尽管疫情影响到物流运输,但是全村4000多亩的西瓜销量与去年持平。”孙伟说。

“有啥诀窍呢?”众人好奇地问他。

“技术催熟,省农科院的专家教我们在棚内多膜覆盖,增加地温将西瓜的成熟期提前一个月,这个月正是上海西瓜市场的断档期。”孙伟笑称这个不是商业机密,前年和去年每天发货40吨以上,今年5月以来发货量大增,销量不比往年低。

2017年,孙伟在苗岗村承包了500亩田地种植西瓜,开始引种的是“京欣”品种,当年因没有销路损失了50万元。次年,他去了多个城市考察市场,又登门向农科专家请教,从上海等地引进“8424”等新品种,种植之前对西瓜入市进行了认真研究。

孙伟在考察中发现巨大商机——每年4月到5月之间是上海西瓜的断档期,国内只有云南等地供货,如果抓住断档期供货,可减少市场竞争,肯定能卖出比平时更高的价钱。而且,沛县和上海距离短,下午摘的瓜次日早上就送进上海市民的菜篮子,西瓜的新鲜度远比奔波数日才送到的瓜好。

屡遭挫折

他变身“专家”拼出天地

2002年,孙伟高中毕业后跟邻居家大哥去了青岛打工做装修。2004年4月,孙伟回到了沛县安国老家。当年春天,20多位亲戚朋友们凑了3000元帮助他再创业,他拿着钱去考驾照。2008年,他贷款买了一辆大巴跑徐州、济宁等地的客运,又跑张家界、三峡、神农架等旅游线路,那时每天能挣五六百元。2009年,他又买了长途货车跑乌鲁木齐等地送货,一个月能挣五六万元。2012年,积攒了一些钱的孙伟与人合伙在安国镇、常州和苏州等地开办棉纱厂。

2016年8月开始,孙伟的几个棉纱厂经营遇到困境。他在安国镇包了80亩地种蔬菜,因为不懂行没有销路,加上遇到一场雪灾,当年就赔了200多万元。

2017年,孙伟投入1000多万元扩大种菜规模,但是当年又赔了一大笔钱。

连续的挫折让他学会了坚强,他说只有善于钻研才能做好事情,拼出新天地。

“将设施大棚的高度从1.7米增到3.5米,宽度从6米加到12米,棚内增设三层小膜,这样棚内地温从8℃、9℃提高到26℃,西瓜的生长期提速了。”2018年,孙伟在省农科院专家指导下,投资1400万元咬牙拼一把,结果他一炮打响,每亩地的西瓜利润超过15000元。

“孙伟是苗岗村的一名党员中心户,也是致富能手,他引导苗岗村瓜农组建了西瓜专业合作社,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帮助村民提升西瓜的品质,多方拓展销路,还给西瓜注册了‘沛公’牌商标。”安国镇党委宣统委员李阳说。

示范带动

300多户村民种瓜不愁卖

“咱的西瓜又提前一个月上市,孙伟帮着把瓜卖到了上海。”中午,伟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发货大棚里仍然十分忙碌,苗岗村的瓜农刘先生开车送来新摘的2000斤西瓜。

“我们用上了西瓜分拣机,主要分拣西瓜的重量,如果再加一套设备,可以将西瓜的成熟度区分出来。”工人李师傅说,将一个个西瓜放入分拣托盘,这些西瓜在通过输送带传输过程中自动称重,然后按照不同重量分到不同的区域,西瓜发货区里主要有4个区域,9斤到11斤、7斤到9斤、5斤到7斤、5斤以下和11斤以上。

“以前孙伟承包的500多亩大棚种植设施西瓜用工100多人,自从去年用上新机械,如高效植保机、自动移栽机、轨道运输机、自动施肥机等,现在只需要40名工人,效率比以前提高了两倍。”安国镇副镇长曹家厂介绍说。

2019年起,孙伟把500亩西瓜地承包给村民种植,自己转型从种植户变成收购商,不仅无偿向全村及周边村的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还帮助大家销售西瓜。今年,他又瞄准了种子产业市场,在铜山区承包了100亩地建设西瓜种苗培育基地。

“实施人才下乡、能人返乡、资本兴乡‘三乡工程’,激发了乡村发展活力,拓宽了乡村振兴之路,在苗岗村党员中心户孙伟的示范带动下,安国镇康润西瓜专业合作社有300多户村民发展西瓜产业,有4000余名村民实现就业。”安国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