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三“链” 不断优化新能源产业格局
|
今年以来,徐州经开区积极构建光伏、新能源汽车、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三条完整产业链,不断优化新能源产业格局。
图为江苏协鑫硅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员工正在监控硅料熔化情况。通讯员 蔡广银 摄
本报讯(记者 季芳)今年以来,徐州经开区积极构建光伏、新能源汽车、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三条完整产业链,不断优化新能源产业格局。今年1至4月,徐州经开区新能源产业实现工业产值93.8亿元,同比增长185.8%,营业收入96.9亿元,同比增长122.8%。
今年1至4月,徐州经开区光伏相关产业发展劲头十足,江苏中能硅业实现工业产值同比增长306.3%,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49.1%。其独创的国际领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CL法多晶硅生产工艺,赶超了美、德等国家半个世纪的多晶硅研发与制造水平,扭转了中国光伏行业“两头在外”的被动局面,实现了低能耗、环保、低成本制造高质量多晶硅,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面对日趋激烈的行业竞争形势,江苏协鑫硅材料不断加大研发和技改力度,实施的单晶技改,将原有单一的多晶产品,转型成为同时具备多晶、单晶的多元化产品结构。1至4月,协鑫硅材料实现工业产值同比增长220.8%;营收收入同比增长229.7%。
作为全市新能源产业的重要承载地,徐州经开区坚持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的原则,在光伏材料产业基础上,不断拉长产业链、锻造竞争力。重点围绕光氢储绿色能源持续化、可再生能源利用和综合智慧能源产业等方面,开展分布式光伏资源开发、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大容量储能设备投运和微网智慧储备能源投点等工作,积极构建覆盖全区全链的“绿色智慧能源基地”。平台性项目氢能产业园主体竣工、金阳硅业大尺寸异质结硅片项目开工建设,进一步优化了光伏产品结构,形成光伏行业新的支撑点。
与此同时,经开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以及骨干企业的技术优势,整合上市公司以及国企、央企资源,联合高校院所,在分布式光伏、氢燃料能源、蓄能系统等方面联合开展课题研究,实现关键技术突破。着眼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和人才“短板”,研究制订新能源产业人才招引计划,整合“组织、人社、科技、教育”等部门招才引智的资源优势向新能源产业领域倾斜,多方引进“有专利技术、有创新视野、有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完善公共服务平台,搭建新能源产业展览、展示、交易、研讨等平台,进一步集聚人才、集聚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