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银发浪潮,养老难题如何破?
在今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和2022年徐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养老”一词被多次提及,银发浪潮下,“如何养老”正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
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市常住人口中,65岁以上人口为1337126人,占比为14.72%(说明:按照联合国定义,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时,意味着进入老龄化社会;达到14%,为深度老龄化;超过20%,则进入超老龄化社会。)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4.29%。在老年人口数量持续增长、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同时,家庭规模缩小、人口流动加快、代际关系倾斜,诸多因素的叠加让养老问题愈发突出,对养老体系提出更高要求。
百万徐州老人
超六成居家养老
家住云龙区民强园小区的张阿姨今年65岁,这位“新晋老年人”和老伴退休后一直居住在这个距离儿子家不到两公里的60平方米小两室内,两年前张阿姨将年近90岁的老母亲接来同住,照顾母亲、接送上幼儿园的小孙子是老两口的日常。
“孩子上班都忙,我们再发挥发挥余热,给孩子搭把手,带带孙子,他们压力小点儿。而且在这儿住了十几年,街坊邻居都熟悉,也比较习惯。”提起现在的生活状态,张阿姨很满意,而对于未来的养老规划,张阿姨表示暂时会选择居家养老,等到年纪再大一些,可能会选择一家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自己有保障,也能给孩子减轻负担。
由于老年人身体健康水平不断提升,加之生活节奏加快引起的年轻人育儿难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居家照顾孙辈。根据徐州市统计局全市养老现状、需求及趋势调查报告显示:居家养老仍是我市老年人的主流养老方式,占比超过六成,六成以上老年人选择独立居住(一人独居或与配偶同住),19.9%的老年人会选择在家照顾长辈、抚育孙辈。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也有部分高龄老人会选择与子女同住或是聘用保姆到家中照顾。
调查显示,全市86.4%的老年人更愿意住在家里由自己或家人照顾,6.8%的老年人愿意住在家里由社区提供服务,4.7%的老年人表示不确定,仅2.1%的老年人愿意入住养老院等养老机构。而对于愿意居家养老的老人来说,居住环境的舒适程度及基础设施配置也与居家养老意愿呈正比关系。
市统计局民调处处长殷溪晨表示,了解我市养老现状,对于如何有针对性地完善我市居家养老或者进一步加强居家加社区养老相结合,对提升徐州养老质量有一定推动作用。
养老需求升级
多层次多样化
通过走访老人,记者发现,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分类比较多,主要有生活照料、医疗服务、社交娱乐、情感慰藉、政策补贴等多方面。对于一些身体健康、经济压力较小的老人来说,情感慰藉、社交娱乐需求比较大;对于一些行动不便,尤其是子女不方便照顾的老人,对生活照料、医疗服务这些基本服务需求更大;而对于一些经济上有压力的老人来说,政策补贴和医疗服务往往更被关注。
近日,记者来到家住泉山区泰山小区的王奶奶家中。厨房内,日间照料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在为老两口准备午餐。由于工作比较忙,女儿特意为他们找了一个离家不远的日间照料中心。
“疫情之前,我们每天一早起来就去照料中心,在那我们认识了不少老人,大家一起打打牌、聊聊天,每天都觉得过得可快了。”王奶奶告诉记者,照料中心平时也会举办手工活动、文艺表演、养生课等活动,老人们的参与积极性都很高。近期,照料中心的站点暂时不对外开放,但是部分上门服务还是正常提供,女儿就为他们约了工作人员上门做饭以及定期上门打扫卫生,对于老两口来说省心又省事儿。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老年人对养老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不少选择居家养老的老人来说,“触手可及”的养老服务也正逐渐成为他们“养老日常”的关键一环。
截至今年2月,我市建有街道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89个、老年中央厨房32个,城、乡社区标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649个和1003个,“15分钟养老服务圈”基本形成,大大提高了老年人养老服务的可及性及便捷性。
通过调查记者发现,徐州老年人独立居住的高占比对养老服务也提出了多样化需求,“生病、缺钱、没人管”是老年人最担忧的三件事。
不同于王奶奶的居家社区养老,85岁的刘爷爷选择在云龙区一家医养结合型养老院养老。“因为脑梗,我父亲身边一直需要人照顾,但我们也不太专业,经朋友推荐就来了这家养老院,有专业医护人员在,我们也放心。”刘爷爷的儿子告诉记者,最初他比较担心费用问题,后来通过养老机构提供的代办服务,他为父亲申请了长期照护险,之前入住要四千多一个月,现在只要两千多,大大降低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记者还了解到,目前的养老机构根据入住房间条件、老人自理能力收费,价格大多在两千元到五千元之间。而随着年纪的增加,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也在逐步下降,不少老年人都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这也对居住环境、照护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医养结合的养老保障、专业的养老人才、普惠的养老政策变得愈发重要。为此,我市着力打造“街道—社区—小区—家庭”四级联动、衔接有序的养老服务网络,探索贴合徐州老人需求的养老发展模式。
目前,我市持续加大养老服务基础设施保障,全市共建成医养结合机构48家,部分养老机构已与市医保中心签订长期照护险业务,为广大老年群体提供更多保障的同时,也让养老服务更加普惠。
深度老龄化
“明天”如何养老?
“明天我们该如何养老?”据徐州市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可以看出,养老保障以46.3%的关注度位列市民最关注的民生领域第四名。
“十三五”时期,徐州养老服务改革创新不断深化,低保和特困供养对象医疗救助实现100%;每年为全市19.4万特殊困难老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为191.24万名老年人办理安康关爱保险,覆盖率达90%以上;引入了多个品牌养老集团,促进养老服务多样性,使养老市场进入良性循环。
虽然养老服务发展不断完善,但是和老龄化速度和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相比,养老供给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存在,比如专业人才缺口还比较大、专业护理知识及护理技能还需进一步提升;因价格、位置、设施等诸多综合因素等影响,部分养老院入住率不高,这不仅导致一些养老资源闲置,也使得部分有需求的老年人无法及时得到养老服务。
从市统计局开展的“民生新期待”专项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养老保障领域,群众最期待解决的问题排名前四的分别是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74.9%)、扩大老年人免费享受公共服务范围(62.6%)、完善社区(村)养老中心配套(56.4%)和提高养老从业人员素质(51.2%)。这既表明了群众养老目标需求从老有所养,到老有善养、老有颐养的转变,也对政府应对老龄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此,我市采取来一系列措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企业退休人员待遇“17连调”、城乡居民养老金“10连调”,通过兜住养老基本保障,夯实老年人经济基础,让老年人在养老时有更多“可选项”;举办养老护理技能大赛,激发养老服务业人员从业热情,提高服务人员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让老年人的养老服务有更多“加分项”;出台并实施《“十四五”养老服务发展规划》《徐州市长期护理保险实施细则》《徐州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施方案》等政策,进一步明确养老服务建设的具体目标及责任单位,助推养老体系持续提质升级。
2020年底,全市共有护理及医养结合床位3.11万张,占养老机构床位比例为67.68%,较2019年上升2.71%,较2016年上升幅度达27.68%;养老从业人员近8000人,其中从事养老护理工作的约3100人,持证护理员2400多人。今年,徐州将聚焦老年人精神需求、物质需求,推进老年教育发展,新增养老床位6000张。
专家表示,破解养老难,一方面要持续完善社区居家养老建设,紧跟养老需求,“扩容”服务内容,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社区养老配套服务;动员更多低龄老人参与社区养老助老行动中,充分利用“时间银行”储蓄机制,为低龄老人未来养老做好服务积淀。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及资金投入,帮助机构做好运营管理,提升综合服务质量;医疗高校也应进一步完善老年医学课程理论学习,加强与养老机构合作联系,培养医护一体化的专业养老服务团队。此外,要持续拓展养老资源服务边界,推动老年服务特色发展,满足老人个性化、多层次的养老需求,切实提升老年人幸福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