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摸清生物“家底” 开展多样性保护

2022-05-22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张一一
2022-05-22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本报记者 吴云

春夏之交,下洪村的村民发现燕子突然多了起来,它们与普通家燕相比,身上多了一条栗黄色的腰带。有的人家房顶上近百只燕子栖息嬉戏,下洪水库更是群鸟纷飞。“这些都是金腰燕,一种夏候鸟。燕子是生态环境质量的信号兵,也是福气的象征,咱们可要保护好它们。”徐州野鸟会会长陆宏对村民说。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这些年徐州的鸟类明显增多,生物“家底”有何变化?随着主城区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项目进入招标流程,我市加快了摸清生物“家底”的步伐,市生态环境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多部门合力,确保在2023年底前全面完成。根据规划,2025年全市重点生物物种种数保护率将超过90%。

划定红线 生态空间占全域国土面积20%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生活和福利密切相关,它不仅给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药物资源,而且在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维持自然平衡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加强生态保护,2018年我市有泉山森林省级自然保护区、九里湖国家湿地公园、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等41个区域列入国家级生态保护红线范围,主导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以“生态优先、应划尽划、实事求是”为原则,近年来我市又对生态保护红线评估工作进行了五轮修改完善和上报。

按照相关要求,自然保护地发生调整的,生态保护红线相应调整,需将自然保护地修改完善成果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徐州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三区三线”划定过程中进一步突出“生态优先”,将生态保护红线纳入生态空间之外,以底线思维统筹全市生态安全格局。今年年初明确徐州市生态空间保护区域数量共68块,目前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阶段成果中,划定生态空间面积占全域国土面积比重大约为20%。

启动调查

摸清“家底”开展保护

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必须要先摸清“家底”。目前,铜山区、新沂市先后完成了生物多样性本地调查工作;泉山区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于2019年启动,建立了泉山区及云龙湖风景名胜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基地。主城区(除泉山区外)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项目已经进入招标流程,计划明年6月底完成;邳州、沛县、贾汪区也在有序推进。全市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确保在2023年底前完成。

5月17日,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称,全省的物种数已经更新到了6903种,对比去年一共增长了857种,“家底”进一步扩容。徐州“生物多样性”现状如何?铜山、新沂的调查结果为生物资源保护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撑。

根据统计,铜山区共有维管植物 102 科242 属323 种、哺乳动物20种、鸟类120 种,保护鸟类以迁徙过境猛禽为主,共记录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3 种,即东方白鹳、丹顶鹤和金雕。数量最多的野生动物是多疣壁虎和赤链蛇。

新沂市调查到生物物种1332种,包括陆生维管束植物597种,陆生脊椎动物148种,陆生昆虫253种,水生生物334种。新沂河流沿岸含沙较多,蚌类、贝类较为丰富。湿地资源丰富,具有重要栖息地价值,因此保护鸟类也较多,有国家I 级保护鸟类东方白鹳等。

但两个区域共同存在的问题是:城市绿化较为丰富,但生态系统类型单一,森林资源以人工林为主。缺少大型哺乳动物,物种呈现特有性贫乏,反映了该区域人口密集、农耕发达的现状。

资源并不丰富的情况下,如何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第三方调查机构给出了这样一些建议:优化人工林结构,丰富乡土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构建生态廊道。建立生物多样性长期监测网络;剧烈人为活动对区域生物多样性存在较大威胁。划定空间管制和“生态红线”区域,严格禁止“生态红线”区域内进行任何开发建设活动;控制污染,规范管理农化产品的使用;加强入侵物种管理,建立对外来入侵植物的动态变化数据库和预警评估体系。同时对“放生”等活动进行监管,开展外来入侵物种危害宣传教育,尽量避免民众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导致“好心办坏事”的情况。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需要全民参与,应该提高公民的保护意识。

规划引领

建立数据库和保护研究基地

科学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明确的规划和具体的行动。

在开展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的同时,我市启动编制《徐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2022-2030)》,为完成生态质量指数综合评价提供全面支撑。市生态环境局牵头成立徐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委员会,相关部门建立沟通协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据市生态环境局环境监察和自然生态保护处负责人李其俊介绍,根据《徐州市“十四五”自然生态保护规划》,“十四五”期间,我市将针对市内珍稀濒危物种、重点类定群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制订《徐州市生物多样性补充调查战略行动计划》,在重点空间区域建立固定观测样地或野外观测科学研究站等。至2025年,在云龙湖、泉山森林公园、潘安湖建立野生动植物监测点3个,监测路线各2条,初步形成徐州市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以全市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所获得的实物和电子标本为基础,评估并发布《徐州市物种红色名录》《徐州市外来入侵物种名录》等,利用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建立市级本土生物DNA条形码数据库,推进物种DNA编码信息采集工作常态化。

对于重点物种,我市将选择性建设一批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基地,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专业人才培养、保护能力提升等工作,重点保护红豆杉、东方白鹳和四角刺叶菱等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环境。加强外来物种管控,构建外来入侵物种风险评估与预警体系,对具有严重威胁生态系统风险的外来入侵物种及时采取防控和治理措施。同时持续开展河湖水生态修复工程,科学增殖放流,恢复水生态原真性和完整性。到2025 年,全市重点生物物种种数保护率超过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