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2022-05-20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杨庆宇
2022-05-20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胡元静在研究案情。本报记者 谭歌 摄

本报记者 王彬

如果没有本轮疫情的出现,胡元静预计的4月份结案数量,是能够实现的。

但计划总赶不上变化。

线下诉讼恢复正常后,她和王海明、赵莹随即进入到“满格”的工作状态。

在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胡元静、王海明、赵莹是民四庭人员。三人组成的团队中,胡元静是法官、王海明是法官助理、赵莹是书记员。

5月17日,一起房地产买卖合同纠纷诉讼正在进行。

庭内,当事人双方唇枪舌战、你来我往;胡元静冷静倾听,不时插话询问;王海明的指尖在键盘上飞快输入。这是每次开庭时,法官和书记员最为熟悉的场景,也是评判是非、容不得半点马虎的时刻。

庭外,时针已经指向中午12点,王海明还在办公室内撰写一份法律文书。在面积不大的办公室内,堆积起来的案卷材料,已从办公桌排到了地板上。为了找卷宗方便,三人中唯一的男士王海明,有时就要承担“搬运工”的角色。

这是徐州法院系统内,若干审判团队中普通的一个。

因为人员经常调整,法官、书记员、法官助理的组合只是相对固定。一般的组成方式是1名法官+1名法官助理+1名书记员,但助理和书记员的人数不够,有的是1名书记员给2名法官记录。有的法官没有助理,是1名法官+1名书记员模式。

胡元静对她的这个小团队每个成员都了如指掌,合作时间也是熟记于心。

2020年,王海明作为法官助理,开始合作;2019年,书记员赵莹成为搭档;至今,胡元静与两位同事共同合作结案数量累计193件。

简单的数字背后,是每一个案件的缜密审理和公正判决,也是三人团队长期合作所收获的默契和信任。

对于同伴,胡元静满是赞誉之词。

赵莹书记员非常值得点赞,开庭数量非常多,有时每周开五天庭,尤其涉及建设工程案件,诉讼主体多、专业术语多、当事人之间争议焦点多、案件疑难复杂等等,她都能有条不紊地保障记录工作,除了开庭,还得排期、结案、退费、整卷、归档、电话接待当事人等等,工作非常繁重, 但她却总能高效完成各项工作。

法官助理王海明学习能力特别强,虽然是“新人”,但已经能够很好地撰写裁判文书、主持案件庭审询问,并且成功调解了多起案件,在书记员特殊情况无法到岗时,还兼记录庭审、报结案件、接收、移送材料等等工作,工作效率高、效果好。

作为团队的“定海神针”,80后法官胡元静挑起大梁来毫不含糊。

民四庭承担着建设工程合同纠纷、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房屋租赁合同纠纷、不动产物权纠纷等等,这类纠纷往往复杂且有时标的额大,遇到类似案件,胡元静总能从千头万绪的关系中梳理出很清晰的法律问题,从而更有效快速地定分止争。

法院是说理的地方,只有遇到解不开的疙瘩,老百姓才会走诉讼这条路。

所以,胡元静和她的小伙伴们深知肩上责任之重,他们未敢有丝毫懈怠,无论是城市乡村,还是厂矿工地,都会有他们勘察现场、调查取证的身影。

曾经有这样一个案件,让胡元静记忆深刻。

纠纷和农村建房有关,当事人为此争议很大,一度剑拔弩张,房子施工人员还因为这事住进了ICU,差点闹出人命。这样的纠纷,稍有处理不慎就会引发不稳定的因素,导致无法想象的后果。

仅凭庭上的审理显然不能完美地解决此案。为此,在王海明数次通过电话给当事人做调解,平复双方情绪同时,胡元静带着他来到当事人所在村落,实地勘查现场,结合事实、法律再度给当事人做调解工作。经过努力,双方最终握手言和,纠纷得以化解。

“一起又一起纠纷的成功调解、审结,是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努力的结果!”胡元静由衷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