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推动乡村产业“跨界融合” 培育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乡村振兴,是当代中国全面小康后在新征程上展现的更加恢宏的画卷,乡村振兴,则农业兴、农民富、农村强、国家稳。
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农业不振兴,乡村不富;人才不振兴,乡村不活;文化不振兴,乡村不和;生态不振兴,乡村不美;组织不振兴,乡村不稳……
近年来,徐州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五个振兴”为方向,保持“功成不必在我”的历史耐心,立足实际,选准路径,重点突破,统筹推进,走出了一条具有徐州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
徐州日报记者走进田间地头,带着大家一起感受徐州市“五个振兴”的脉搏与心跳。
△大龙湖办事处辖区农田,农民忙春耕(资料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
近年来,徐州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全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夯实粮食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全产业链条,乡村产业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2021年
-
全市农业总产值1297.3亿元
全市农业增加值783.7亿元
总量均居全省第一
-
列入省农业农村重大项目252个
完成年度投资270亿元
项目个数和投资额均居全省第一
-
新增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
-
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
龙头企业销售(交易)额达772.52亿元
同比增长13.21%
-
全市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达68.9%
首次跨入全省第一方阵
-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693.9元
增幅达11.6%
位居全省第一
2022年徐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壮大繁荣乡村产业,深入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十百千”工程,全产业链培育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乡村产业‘跨界融合’。”
一直以来,徐州市高度重视乡村产业发展,在邳州,亚洲最大的肉鸡生产线全速运转;在贾汪,宽体钢架温室大棚里四季如春,丰富着老百姓的菜篮子;在铜山,沿湖粮食产业家庭农场联盟,让淮海粮仓的仓储更丰盈……
一个个特色鲜明的致富产业在乡村“生长”,助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内生动力。
△科技助农,无人机在田间喷洒农药
“精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方法论要义之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精准发力,稳固淮海粮仓的主导地位,科学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有效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淮海粮仓更稳固,加快粮食产业提档升级。
铜山区沿湖农场王倩家庭农场的地头上,撒肥机和无人机在绿意渐浓的田野里恣意“撒欢”,不大一会功夫,几百亩麦田喷药的活计便完工了。
沿湖农场是国家级万亩小麦高产示范区,是铜山重要的产粮区。去年,铜山区沿湖农场挂牌成立沿湖粮食产业家庭农场联盟。2021年,沿湖农场就新流转土地面积四五千亩,流转土地总面积达到14000余亩,其中粮食产业家庭农场联盟内流转土地面积有10000多亩。
“建立家庭农场联盟,使种植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使土地产生的效益进一步提高,使全程机械化生产更加有序合理,进而推动农业现代化。”铜山区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随着粮食产业提档升级,供给结构不断优化。目前徐州市粮食稳产保供实现新突破,新增高标准农田65.3万亩,占比超过75%。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159.25万亩、总产101.03亿斤,实现“十八连丰”。
科技助农更优化,居民餐桌更丰富。
在贾汪区紫庄镇康田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宽体钢架温室大棚,只见棚内绿意盎然,一串串或红或绿的番茄挂满了2米多高的藤蔓,那些成熟的番茄颗粒饱满,大小均匀,颜色红艳,品相俱佳,十分喜人。工人们正穿行其间挑选、采摘红彤彤的番茄,忙得不亦乐乎。
园区生产核心区有200余亩,栽种有旺达红玉、金玉、露比番茄,765长茄等设施蔬菜,采用了穴盘育苗、绿色防控、水肥一体化、熊蜂授粉、膜下滴灌高垄覆膜等新技术,运用了臭氧发生器、物联网控制、蔬菜自动化分拣等新装备,以及蔬菜质量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等。
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前徐州市蔬菜播种面积614万亩,总产2030万吨,产值966亿元,产量和产值稳居全省第一。粮、猪、菜均为全省稳产保供提供了有力支撑。
△邳州新河镇肉鸡现代化加工厂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近年来,徐州市乡村产业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势头,一二三产全环节提升,特色产业群不断集聚。
在邳州新河镇益客未来智慧农场,通过数字大屏可以看到,生活在这里的白羽鸡不仅住上了能自动喂食、喂料、出粪、清粪的四层“洋房”,闲暇时还能“听听歌、跳跳舞”。
“这是从乌克兰引进的现代化养殖设备,这套养殖设备一次性能够养殖10万只以上肉鸡,年出栏1400万只,真正实现肉鸡养殖的规模化、智能化和生态化。”益客集团新河养殖基地运营部经理公维磊说。
在新河镇,陈滩村有占地1680亩的养殖牧场,胡圩村有年生产1亿只肉鸡的现代化加工厂,同时带动物流、电商、包装等多个项目全面开花,形成链式发展的产业态势。
新河镇党委书记董飞表示:“我们将加大产业链招商,加快推进熟食品加工、皮油骨综合利用、羽毛粉加工、蛋白饲料添加剂、饲料生产、有机肥料厂等项目,建设绿色食品工业园区,打造一二三产融合示范区。”
在希望的田野上,一条条从基地到市场,到用户的上下游全产业链条日益明晰。
沛县鹿楼镇大沙河畔的西岸,总占地面积160亩,建筑面积10000余平方米的,现代果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园正在建设。
园区南部的建筑内,一层是智慧农业展示区,二层是电商销售服务区,园区的北部是果品分拣加工冷藏区。
园区的北部是占地120亩的果品种植示范区,一排高标准双层薄膜智能温室内,黄桃、油蟠桃花期已过。
走进果品分拣加工冷藏区,负责这里运营的是山东神州食品集团,据项目经理商文振介绍,“歪瓜劣枣”在这里能“改变果生”“逆袭”成为高附加值果品。
“品相欠佳但味道不差的水果,经过筛选、切片、清洗、灭菌、速冻,10斤水果能出1斤半冻干品,能卖80元钱!而卖鲜果只能2元钱一斤。”在商文振看来,这里就是一个“水果增值间”!
“北面是一产,中间是二产,南面是三产,我们就是要在这样一个紧凑的空间内,打造一个示范性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样板,让群众一目了然!”鹿楼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梁振说,这里也是鹿楼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试验田,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在这先行先试,然后再迅速推广。
一产向好,二产变强,三产兴旺。2022年,徐州市以打造农业全产业链为抓手,制定实施农业全产业链培育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打造4大重点全产业链、6大特色全产业链,培育1-2个全产业链价值超百亿的典型县和链主企业,新增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个、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1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1个,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
△蔬菜大棚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
在睢宁县双沟镇陈王村上海蔬菜外延基地的蔬菜大棚里,蔬菜种植户陈尊元讲述着这几年的变化,“以前种粮食,每亩地年均收入也就2000多元。在睢宁秋歌农业公司和村里种植大户的带动下种了大棚蔬菜,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买了小轿车,在镇里买了新房。一个蔬菜大棚,自己育苗,一年下来至少有6万元的收入。”陈尊元说。
如今,陈王村全村有220户农民从事大棚蔬菜种植,平均每一户种植1至3个大棚。
陈王村上海蔬菜外延基地负责人杨志说,我们和科研院所签订长期技术支撑协议,引繁引育优质的果蔬品种,让老百姓的致富路越走越踏实。“我们去年试种了圣女果,已经成功,亩产在7000斤左右,将陆续推广给农户,这些高品质的农产品非常受市场欢迎,销路很好,老百姓增收不成问题。”
近年来,徐州市多地创新农业经营体系,探索多种利益联结机制,把小农户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在新沂阿湖镇桃岭村葡萄种植基地,种植户正打理葡萄。种植户何叶告诉记者,现在是葡萄春季管理关键季节,管理做得好,可为葡萄全年生长打下良好基础。
新沂举办阿湖葡萄文化节,按照“以节促游、以节促销”的思路,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品尝葡萄、观光旅游,去年仅阿湖葡萄产业园核心区接待游客量就超10万人次。2019年,新沂“阿湖葡萄”地理标志商标成功注册更是擦亮了新沂葡萄的金字招牌。
“新沂将围绕葡萄产业重点打造省级现代化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加快培育和扶持一批现代化龙头企业,重点引进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田园综合体等融合发展类项目,促进葡萄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沂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魏联善说。

在徐州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徐州市全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夯实粮食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新业态、创新经营体系,乡村产业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乡村更美、产业更旺、农民更富。
-
2021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到1297.3亿元和783.7亿元,总量均居全省第一;
-
列入省农业农村重大项目个数252个,完成年度投资270亿元,项目个数和投资额均居全省第一。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要发扬“五种风气”,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高质量发展乡村产业,为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开好局、起好步,绘就产业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画卷。
文字:林雪 李梦虎 蒋新会 刘作霖 骆耀明 胡明慧 龚严巍
编辑:哈晓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