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直面挑战发力,多元共治给力,社区专职工作者在“疫”线交出群众满意“答卷”
本报记者 吴云
5月5日清晨5点半,徐州市鼓楼区植物园社区党委书记郑国红就带着20多样物资来到了豪绅嘉苑全员核酸检测采样点位,这是她负责调度的第31次核酸检测了。因为天气越来越热,这次搬运的物资又多了一箱冰块。
这轮疫情,对基层治理来说是一次大考。一个多月以来,广大社区干部冲锋在火线,承受了超乎寻常的压力。 “少与多”的矛盾、“刚与柔”的空间、“动与静”的转换……每个方面的挑战,不仅指向“战时”,更指向平时:七八个社区工作者,怎样才能服务好四五千甚至七八千名居民?
启动极限模式
“自从3月28日晚上第一轮全员核酸检测开始,我们社区工作人员只是在‘五一’期间调休了一天。”郑国红戴着口罩仍然遮不住满脸的憔悴。一个多月以来她瘦了3公斤,现在体重还不到50公斤。
疫情防控仍然是目前社区工作的重中之重,除了不定期开展的全员核酸检测,还有复工复产后每天的核酸检测。植物园社区一共7000多名居民,在5个小区设了9个全员核酸检测点位。从3月底到4月上旬,在一轮接一轮的检测中,社区工作人员都住在办公室不回家,累极了就躺在椅子上休息一会儿。
“最近全员核酸检测次数少了,但我们还要负责外地返徐人员的接驳和信息报备、‘3+11’居家隔离人员的上门服务,现在还有58人处于居家隔离状态。我们的手机必须保持24小时畅通。”郑国红说,植物园社区一共7名工作人员,还有2人因为被隔离无法正常工作。
鼓楼区西阁社区一共8000多名居民,10名工作人员。党委书记韩束敏是“90后”,丈夫在南通工作,她将3岁的孩子交给亲戚看管,每天早出晚归。“我们工作人员平均年龄30多岁,都是上有老下有小,最让我感动的是,疫情以来没有一个人请过一天假。”韩束敏说,同事孙薛因为腰椎间盘突出,有一天累得晕倒了,她心疼得掉泪。
泉山区王陵街道新光社区核酸检测采样点,刘雪芹不停地协调各项工作,红色的网格员工作服、黑色的帽子,她的口袋里装着大大小小8种药物。她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每天要吃8种药,一天3次,还要注射4次胰岛素。
云龙区蝶梦社区网格员郭倩倩是未来城小区的点位长,因为连续多日睡眠不足,一次全员核酸检测刚刚结束时,她靠在一块石头上就睡着了。她的同事姚红每天扫楼,脚上磨起了泡,就把鞋子脱了赤着脚走。
巨大的压力面前,社区工作者开启了极限工作模式。
直面“三大挑战”
社区作为面向居民、服务居民的第一线,任务相当繁重。但社区获得的支撑是否足够?工作方式是否适应?这些课题解答得好,社区才能在平常时候有活力、关键时候有定力。
基层治理现代化,要求治理重心沉下去,迅速回应居民诉求。记者调查发现,社区工作者在疫情防控工作中面临着三大挑战。
最突出的是“少与多”的矛盾。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每个社区的工作者一般有8至10名。而一个社区的居民总数,少则两三千人,多则七八千人,一般也有四五千人。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工作时长,很多社区工作者直言“身心俱疲”。
社区居委会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人员、资源和权限非常有限。 “一旦有封控楼栋出现,意味着这个楼栋的物资取送、垃圾收运、上门检测、药物配送,都要我们来协调解决,还要做好隔离人员的思想工作。”郑国红说,累倒不怕,最怕的是有的居民不理解。比如每次核酸检测都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把样本送走,有的居民来晚了, 就会为难工作人员,甚至发生矛盾冲突。
“刚与柔”的空间难以把握。泉山区醒狮小区的管控楼栋有一位孕妇需要到医院产检,醒狮社区党委书记李惠要求他们事先联系好医院、对接好医生、规划好出行路线,书面承诺一定会做好防护,不在外逗留,然后给予放行。社区作为执行层面,收到的政策往往是刚性的、宏观的,但居民的需求又是柔性的、个性化的,这个时候极其考验基层的精细化治理能力,把握不好就容易造成矛盾。
“动与静”的转换需要落实。社区的主要工作就是人、物、事。其中最关键的是人,而人员又是流动的。把疫情防控措施落实落细,对人口数据库的信息需求非常高。如果人口“底盘”数据不精准,就容易出现核酸漏检、物资发放不到位等问题。户籍中的人口数据相对比较静态、更新比较滞后,需要“铁脚板”来落实。西阁社区通过一遍遍扫楼、敲门,四次更新了户籍底册。
推进现代化治理
长时间的疲劳作战,许多社区工作者依然保持昂扬斗志。在他们看来,疫情是一场高难度的大考,虽然一开始有些慌乱,但在持续的高强度实战中,也逐渐摸清了门道、掌握了节奏,积累了宝贵经验。
群众工作要做在平时,要“进门”“走心”。泉山区法苑社区党委书记杨红莲的深切感受是:“平时对社区情况掌握得明,遇到考验才能把握得准,困难时候老百姓才会信任、支持你的工作。”
与此同时,各级政府也在切实为基层减负、分忧,不把社区当成纯粹的行政末梢,早在2015年3月,市委、市政府就印发了《关于规范工作事项进社区(村)实施细则(试行)》,明确取消了175项事务。今年疫情以来,机关党员干部包挂到社区,为基层治理增能、打气。更有众多志愿者集结到社区,为疫情防控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培养新生代社区管理者。近年来,徐州大批“90后”社区工作者走上“小巷总理”岗位,成为战“疫”中的力量担当。这次疫情防控,对他们来说既是一场实战演练,又是一门“大思政课”。韩舒敏经历了2020年到2022年疫情防控的锻炼,“从刚开始的不知所措,到现在的沉着应对,我确实获得了成长。我们现在为居民提供的不仅仅是事务性的服务,还要做好心理疏导。”
用好党员、志愿者,实行“多元共治”。植物园社区共有60多位志愿者一直在为核酸检测采样服务,豪绅嘉苑67岁的党员王振春负责物资发放,每次采样他都将19样物资整理得“门清”;淮塔管理局编研陈列处的文博馆员魏天梅在云龙区东方社区做了一个月的志愿者,4月27日已经复工了,5月5日全员核酸检测时,她在上班前又到采样点帮了一个多小时的忙。扫楼、消杀、物资配送……志愿者们“哪里需要哪里搬”。
社区不能只是承接各种行政性事务的“末梢”,要在引导群众自治、共治方面下真功夫。江苏师范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建设研究中心主任董明伟建议,基层治理中应该让社区居委会更多地发挥自治功能,将业委会、物业、志愿者、居民等都发动起来,形成合力去推动社区治理。疫情期间,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高涨,因为疫情防控关系到每个人的安全。这一点恰恰证明,社区发动群众时一定要找到与居民利益息息相关的切入点;其次,“多元共治”还需要一个好的平台,民主协商议事会就是一种不错的方式。改革开放后的社区逐渐变成了纯居住空间,居民成了孤立的个体。社区有责任将居民组织化,通过成立各种团体重建居民之间的联结网络,将邻居从陌生人变成熟人,很多公共性的难题就容易解决了。
编辑:崔东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