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匠心”在党员干部中开花结果
近日,新华网报道了江苏徐州疫情防控中几位带有“绰号”的社区书记:一位叫“一口清”,社区所辖98栋居民楼、2112户群众,哪人需要居家隔离,哪家需要派送物质,她都能如数家珍地脱口而出;一位叫“一直在”,在何处布设核酸检测点位,到哪里协调处理麻烦问题,总能看到她现场忙碌的情景;还有一位叫“一脚泥”,从防控工作的宣传,到居民底数的排查,再到核酸检测的实施,没什么挡得住她那沾满灰泥的双脚在奔跑……
“一口清”“一直在”“一脚泥”,这些看似略带“土气”的绰号,其中却深含一种初心入骨、“匠心”入行的责任担当,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交出了一张群众满意的抗疫答卷。疫情防控中需要这样的“有心”干部,平时工作中同样需要为民造福的“匠心”干部。各级党员干部都应从中引发思考,让“匠心”在为民服务的工作中开花结果、大放异彩。
要永葆“毫厘之差难寝食”的责任。服务之基,在于心清。党员干部唯有胸装一本知民情的“明白账”,才能有的放矢服务群众。社区书记对所辖居民的情况能够做到“一口清”,不是靠坐在办公室里想出来的,也不是道听途说来的,而是时常进入小区、楼栋摸出来的,走到基层、群众中问出来的。党员干部要想对社情民意了然于胸,就要以民需为本、以民心为向,把一线调研当成“家常饭”,常到基层一线和群众中间走一走,多到困难矛盾交织的地方察一察,亲眼看看他们的实际生活,亲耳听听他们的心底诉说,亲口问问他们的急难盼愁。情况摸清了,原因找准了,问题把全了,再以“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理好路子,想好点子,寻好对策,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工作、服务群众。一旦闭门造车乱猜测、随心所欲下结论、大而化之定调子,服务群众的工作就会形成事倍功半、徒劳无功的结果。
要放大“沙土地里刨出金”的执着。做一件利民实事并不难,难的是坚持不懈常做实事。人称“一直在”“一脚泥”的社区书记之所以获得民心,就是靠“沙里淘金”的执着,“积沙成塔”为百姓做事。“公仆”二字好写,做起来不易。不仅需要放下“官架子”,脚踏实地干实事,还要舍得“苦身子”,永不歇脚常干事,以仆人的胸襟和耐性,持续做好有利于百姓的大事小情。诚然,服务群众时,有的党员干部可能因考虑不周、研究不够、能力不及等,会出现一些“热心肠换来冷板凳”的情况,但只要坚信“汗水付出终有报”,死心塌地替群众着想,真心实意为群众做事,不图一事之名,不扬一事之功,乐吃“清苦饭”,能坐“冷板凳”,最终一定能够赢得群众的理解、支持和赞扬。
要铸强“万次锤击铸一器”的功力。匠心之魅,在于成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日益增长的,党员干部服务于民,就要努力锻造“匠心”为民的功夫。要有“遇到困难不退缩”的担当,树牢“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勇气和信心,敢于直面矛盾,无畏对待问题,不怕担责,用心践诺,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地处理好矛盾、解决好问题。要有“不见成效不罢休”的坚韧,下足“铁杵磨针”的韧劲,发挥主观创造的内能,拿出成就事业的功夫,朝着一个方向努力,盯着一个目标干事,决不做虎头蛇尾的事情,不搞半途而废的工程。要有“这山望着那山高”的追求,不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不为眼前的成功而满足,不因现有的成果而止步,每项工作都努力做得细致、做成精致、做到极致,让百姓获得发自心底的喜悦,取得利在长远的成果。(秦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