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蓝”一“红”应急保障
|
||
|
徐州日报记者 蒋新会 通讯员 张艺馨 孙伟
“我没想过,要谁来歌颂,做一个平凡的英雄,握紧拳头,去战斗,想要争的不是天下,是我背后,你一个安心的笑容。我很普通,无力把天地撼动,只要我能保护好你,什么都足够……”这首《平凡英雄》,唱出万千平凡英雄的心声,歌词对贾汪蓝天救援队和猎鹰救援队来说,也是最好的诠释。
他们或在防控卡口24小时值守,或每天背着50多斤重的弥雾机奋战在环境消杀一线,或把社会爱心人士捐赠的抗疫物资、生活物资送给封控区居民。他们无私奉献,热衷公益,并把这份社会责任践行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他们中有普通工人、民营企业主、个体老板,也有医生、教师,无论是在一线抗疫,还是在生活中积极参与各种救援,他们只有一个目的:为百姓安全保驾护航!他们就是贾汪蓝天救援队和贾汪猎鹰应急救援队。
贾汪蓝天救援队:
能尽一份力很自豪
贾汪蓝天救援队自2018年4月注册成立以来,共执行救援任务80余次,开展防溺水宣讲90余场次,受教育群众1万余人次。他们在平时的救援任务中,身着蓝色队服,成为贾汪群众眼中最美“天空蓝”。
“从3月30日到4月11日,总共13天,每天24小时值班,我们6名队员分成3班,日夜值守在徐贾快速通道潘安湖防控卡口,负责过往车辆、人员的‘两码’查验、信息登记、通行证复查等。”日前,队长曹久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他在微信群里发出做疫情防控志愿者的倡议之后,队员们响应热烈,都想为抗疫作贡献,这让他很感动,“当灾难来临需要我们的队员们时,没有一个人退缩,都要做迎难而上的逆行者。”其间,贾汪蓝天救援队78人次参与卡口值勤。
“我作为蓝天救援队志愿者,能为疫情防控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感觉很自豪。”参与卡口值勤的女队员王照凤说,在卡口值勤的十余天里,队员们经历了黑夜与白天轮转、寒冷与炎热交替的考验,没有一个队员叫一声苦、喊一声累。
在开展疫情防控以来,贾汪区蓝天救援队志愿者化身为“卡口卫士”,严格检查过往车辆、人员信息,确保每一个经过人员应检尽检,切实做到无死角、无盲区、无空白,筑牢疫情防控防线。
在本轮疫情最吃紧的时候,当听说贾汪某封控小区居民急需生活物资,贾汪蓝天救援队4名队员,采购了1200斤包菜、800斤洋葱、350斤茄子、200斤挂面、100个馒头、100斤煎饼送到小区。又帮助爱心人士转运了两车蔬菜给另外一个小区。前几天当得知睢宁蓝天救援队缺少防护物资时,贾汪蓝天救援队又挺身而出,第二天,就把爱心人士捐赠的4200只N95口罩送到两地交界处,解了睢宁蓝天救援队参与抗疫的燃眉之急。
给大货车司机捐赠暖心盒饭、爱心传递药品……曹久新都记不起他们做了多少事情了。“最让我着急的是,在值守的时候接到救援电话,恨不能分身几处。疫情期间,我们还参与了一次山体救援,援救一位受伤的登山者,虽然历经波折,但把伤者成功救援下来,大家再苦再累都值得。”曹久新说起此事还十分欣慰。
贾汪猎鹰应急救援队:
随时待命应对
本轮疫情期间,在贾汪一些单位和学校,人们总会看到几个身穿防护服、背着弥雾机喷洒消毒液的身影,他们每天起早贪黑,整日被高浓度的消毒水环绕,但他们毫无怨言,始终认真严谨地开展“地毯式”作业,不遗漏一个角落,他们就是贾汪猎鹰应急救援队。
“弥雾机加上消毒液重量在54斤,我们8个队员轮班上阵,从早上9点到下午5点,一直干,中间不停,换脱防护服很麻烦,什么时候把消杀任务完成,什么时候再吃饭,一天下来,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但没有一个人放弃,第二天又投入了新的战斗。”猎鹰应急救援队队长鹿嘉说。
贾汪猎鹰应急救援队是一支年轻的民间救援组织,2021年8月开始组建,2022年1月注册成立,现有队员60余人,是由一批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志愿者发起组成的从事户外抢险救援、城市救援、水上救援、防灾减灾辅助保障力量的公益性团体。
一身红色的队服,黑色长筒靴、武装带,红色的帽子上面有贾汪猎鹰应急救援队标志,这是贾汪猎鹰应急救援队的显著标志。
“我们所有的队员都通过认真学习、刻苦训练,顺利通过徐州市猎鹰应急救援队考核,可随时待命应对各种紧急救援。”鹿嘉说,随着贾汪区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城乡居民参与社会活动的增加,各类道路、水域、山体等发生事故的风险增大,需要救援的领域逐步增多。贾汪区猎鹰应急救援队成立后会作为应急体系的辅助力量,协助配合相关部门及应急体系完成各种灾难事故的紧急救援任务。
“队内24人持有红十字救护员证。目前有青山泉、大吴、潘安湖3个猎鹰中队,能够做到就近救援。”鹿嘉说,自猎鹰应急救援队成立以来,他们每周去大洞山捡拾垃圾做环保公益卫士,帮助寻找走失人员,精准帮扶困境儿童,给环卫工人奉献爱心,在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开学之际,协助学校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等。
“我们猎鹰应急救援队的宗旨是:在灾难面前,竭尽所能地拯救生命,为防灾减灾尽一份力,不忘初心、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为贾汪应急救援工作作出更大贡献。”鹿嘉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