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彭城e评 > 正文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好“地基”

2022-05-01  来源:中国徐州网  编辑:张传宝
2022-05-01  中国徐州网

          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时强调,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现今,国内疫情反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经济下行压力大,基础设施建设在稳定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发展中的重要性也愈发突显。我们要打好三套“组合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好“地基”。

科学规划,打好重心拳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绝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能够明确重点,建设骨架,才能进一步以点带面,长效发展。要把联网、补网、强链作为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网络型基建的任务重点,从而推动发展智能电网、构建国家水网大动脉,建设便捷高效的城际铁路网,实现基础设施现代化。疫情大环境下经济发展受限,在社会治理、政务服务、民生保障上显现出了诸多短板,更要加大力度,做到精准补短板、疏堵点,部署落实解决好民生问题,才能标本兼治,构建新发展蓝图。

稳控节奏,打好统筹拳天地有则,人事有度,过则殆矣。在全面加强基建的过程中,要把握好超前建设的度,要能够顺应产业发展规律,与国家安全保障相适应。要处理好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兼顾发展与安全。面对重大风险要做好应急预案,狠抓落实,树立底线意识,加强监督引导,贯彻问题纠偏和跟踪问效工作。控稳节奏,保障质量,才能在5G基建、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多元集聚,打好共治拳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创新这个驱动力,加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才能提升基础设施技术自主可控水平。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高科技人才队伍,仅靠“单打独斗”,很难将问题妥善解决。要多方协力,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中央和地方、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多方面作用,分层分类助力基础设施建设。要注重利益多方均衡长效发展,创新方式、激发活力、提升能力,构建资金循环利益链,确保项目建设有始有终、实现共治共享。

方向明则步履坚,出实招方见实效。科学规划赋予蓝图、稳控节奏统筹发展、多元集聚迸发活力,定能为我国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注入新的内生动力,更好实现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吕冠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