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困局与破局 徐州大学生就业调查

2022-04-27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杨庆宇
2022-04-27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本报记者 曲美慧 王春莹 实习生 赵磊 吴桢

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攀上新高峰,传统就业“蓄水池”出现明显收缩,受疫情影响,截至4月19日,徐州12所高校没有举行过一场2022年线下招聘会,大学生就业压力持续上升。

放在全国的大背景下看,供给端高速增长,我国高校扩招逾20年,1999年扩招启动时,高校毕业生数量在100万左右,今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1076万,创历史新高。

那么徐州高校大学生对于就业怎么看?记者4月初面向我市多所高校,发起了线上问卷调查(样本数2585人),结合当下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就业形势进行调研,客观呈现出大学生的求职心态与就业倾向。

一、大多数学生选择“慢就业”是主动还是被动?

今年三月份,全国16至24岁城镇青年调查失业率16%,多数学生仍表现出不着急就业的状态。这背后究竟有什么原因?我们将回收的2585份调查问卷进行了交叉分析。

1. 企业吸纳就业能力下降

此次线上问卷调查数据显示(见表一):认为疫情对就业有影响的学生占到了90.13%,其中“影响很大”与“受到了一些影响”分别占比37.52%、52.61%。这些数字反映出毕业生内心的焦虑感,疫情带来了一些不可抗力,导致他们求职变慢变缓。

中小型企业为了节省开支,减少用工成本,对于新员工的招聘数量或是薪资水平有所下调。应届生面对这样的招聘市场,求职心理也会变得更加谨慎,求职欲望明显降低。

2. 毕业生面对压力倾向回家发展

结合2585名大学生的毕业发展意向与发展目标城市,交叉分析后得出结论,有求职与考公、考编意向的同学超过一半希望回到家乡省市发展(见表二)。

“之前打算留在大连进外企做笔译,或者去教培机构做个代课老师锻炼一下。”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徐州籍大四学生王子奇说,自己投出过几份简历但都没有回音,现在疫情不定点出现,一个人在外很不方便,听从了家人的建议准备回徐发展。

对于学生来说,从小物质条件相对充裕,选择回家回到父母身边,可以降低一部分自身就业求职压力;对于父母来说,他们在孩子身上投入了大量的教育成本,期望值自然较高,通常给予孩子足够的宽容度,认为找工作合适稳定才是关键。

3.就业压力倒逼学生选择考研

3月11日,研究生考试国家分数线公布,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达到457万,300多万考研落榜者开始思考是否再战。中国教育在线调查报告分析称,近六成考生因为就业压力大,想增强就业竞争力而选择考研。

据此次线上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见表三),目前大一学生比大四学生考研的倾向高出三分之一,这意味着今后几年考研人数很有可能继续增长。据了解,中国矿业大学2021年本科生考研升学率达到了45%,其中有17%的学生直接保研。

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考研的执着显而易见,选择“二战”甚至是“三战”的人不在少数。随着用人单位对于求职者的学历要求不断提高,研究生学历成为求职“硬通货”,考研热度还在不断升温。

二、“00后”踏入职场面临着哪些挑战?

据教育部统计,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首批“00后”即将步入社会,开启职业生涯,他们又有着哪些不同于“90后”的职业挑战?

1. “求稳”这条赛道竞争异常激烈

个人收入增长预期趋向走弱、职场稳定性下降,在多重因素挤压下,高校毕业生更加倾向“避险求稳”。

此次线上问卷调查数据显示(见上图),大一到大四的求职意向普遍倾向于机关事业单位,其中大四选择稳定型岗位比率高达86.32%,可以看出毕业生向往体制内工作的趋势愈发明显。

但公务员岗位供给毕竟有限,以徐州为例,2021年649个岗位招录872人;2022年492个岗位招录718人。今年徐州地区公务员岗位和人数对比去年有所减少,应届毕业生招录人数只有46人。

2022年徐州事业单位统考报名平台公开数据显示,截至3月24日下午16时,通过审核的人数为11290人,报名成功人数7597人。

这些都意味着“求稳”这条赛道上的竞争异常激烈。

“求稳本身没有错,但是家长与社会灌输给学生的就业导向过于单一。”中国矿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芦慧表示,学生的培养,归根结底要放到社会现阶段发展进程中考虑,大家的关注点应从解决“出口”问题转移到培养过程的整体改革上。

2.有人找不到岗位 有岗位招不到人

原本吸纳就业较多的房地产、教育培训、互联网及接触性服务行业,招聘需求明显下滑。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在2021年三季度公布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显示,目前人才需求量最大的行业是制造业(38.7%),其次是批发和零售业(9.7%)。

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期待与用人行业的需求之间,存在着一些距离。较低端的制造业与高端科技的芯片领域,都处于人力供给不足状态。

此次线上问卷调查数据显示(见表四),对比大一与大四的求职影响因素,大四学生对于职业技能不足反应更为强烈。徐州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小张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当真正面对企业招聘时,HR只是简单翻一下简历后就抛出了关键问题“有实习经历吗?学校安排过实操课程吗?”回想起曾经水实习的日子,小张后悔不已。

BOSS直聘研究院的《观察》数据显示,2022年春季以来,高端制造业中工程技术类岗位的招聘规模同比增幅达到77%。同时,工程技术类岗位在高端制造业整体招聘需求中的占比也最高,达到24.8%,较2021年同期提升了6.7个百分点。

“近几年,徐州发展集成电路、半导体企业明显增多,主要分布在经开区、高新区以及邳州,高端制造业领域的企业正在数字化、智能化方向上寻求突破。”徐州一所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说。如何启动从招生-培养-就业的“一条龙就业信息反馈工程”成为高校以及政府需要思考的问题。

3.灵活就业的社会包容度及保障有待提高

灵活就业成为就业缓冲区。

此次线上问卷调查显示(见表五),大一学生对于灵活型职业接受程度更高。灵活就业逐渐成为新的就业趋势和就业渠道。

“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互联网技术催生出新业态新平台,劳动形式越来越灵活多元,将其纳入传统的、以单位制为基础的保障框架下,无疑是削足适履。”江苏师范大学学工处副处长周显洋表示,如何为灵活就业者系上兜底保障“安全带”的同时,逐步引导社会正视灵活就业,是一种“体面劳动”的内涵,也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大四毕业生真正需要的就业支持是什么?

1.高校与企业双向互动

复杂的疫情形势下,身在校园心在外的高校毕业生如何突破重重困难,如愿找到称心的工作?高校、企业、学生三者之间的交流沟通变得至关重要,多元共生才能构建有温度的校招生态。

此次线上问卷调查显示,对比线上招聘与线下招聘,65.18%的学生认为两种模式各有优劣。目前,线上求职方式将逐渐成为主流。

“我从今年3月份回到学校,到现在没有踏出过校门一步,线上招聘参加了很多场,还挺方便的,不过与HR的交流只能通过一块小小的屏幕,感觉还是不大真实。”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的李同学分享了他对于线上招聘的感受。

江苏师范大学学工处魏永俊老师表示,规模较大的企业有专门的人力资源部门,内部分工详细,甚至具体到某个HR只负责跟江苏高校对接,专人投入,招聘效果也会相对显著。而小规模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通常一人多职,精力投入包括专业程度肯定会有比较大的差别。

企业自身需要提升其招聘的专业能力,另外高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沟通也是必不可少的。江苏师范大学在与企业对接合作,推进校招中做到了专人对接、专门建群、专题宣传、专业建议的“四专”服务。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苏有限公司徐州分公司朱金红说:“江苏师范大学指定了专人与我们对接,并且建了两个群。一个是移动公司招聘群,另一个是学院书记群,符合我们招聘要求的院系书记全部加入群聊,对于岗位的供需情况随时保持沟通。”

如何避免人才高消费,缓解供需不平衡现象?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相关招聘人员要更加充分地了解应届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高校就业部门应根据本校的专业设置和优势学科合理地选择校招企业,主动沟通合作,使学生的需求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实现最大程度的完美匹配。

“企业对于学生的需求每年都会变化,学校应尽可能了解招聘要求并反馈给企业一些建议。HR在群里和学院书记提前沟通,互相答疑解问。这样一套流程可以使企业与学生沟通时效率更高。” 江苏师范大学学工处副处长周显洋说。

2. 共同汇聚社会力量

4月起至今年底,江苏省人社厅牵头开展“创响江苏”创业就业服务高校行活动。

徐州团市委学少部部长于海霞表示,针对家庭困难的毕业生,团市委开展就业精准帮扶,构建“百场招聘活动、千家优质徐州企业、万个就业岗位”的大学生就业工作体系。深入开展“送岗位进校园”专场招聘会、“阳光助推”困难生就业帮扶行动,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推送、简历投递等服务。

“我来自连云港,入住了泉山区的人才驿站后认识了从各地来徐发展的伙伴,还参加关于就业创业的导师分享会,收获颇丰。”如今已经入职徐工集团重型机械有限公司的小郭说。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徐州市各县(市)区青年人才驿站共有11家,拥有房间244间,床位近500个,实现“中心城区+郊区县城”全覆盖。徐州青年驿站在全省率先推进,创新服务青年就业创业,累计入住青年学生625人,包括专科生32人,本科生260人,研究生(博士+硕士)41人。

■专家建议

记者就大学生就业相关问题专访了中国矿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芦慧,针对徐州大学生就业的现状,芦教授提出了以下建议:

1.政府完善就业平台,实现就业信息的共享

探索平台的跨界合作和“情绪”功能,鼓励大学生就业创业平台与抖音、B站等大学生受众集中平台进行跨界合作,探索激发新生代高校毕业生求职兴趣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推动形式,实现求职情绪积极化、就业工作生动化。

完善平台的多元主体信息发布功能,突破以往“招聘方发布信息-求职方搜寻信息”的单向界限,在保证毕业生隐私的前提下,探索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平台信息公开机制,降低信息不对称。

特别是针对疫情时期完善平台的在线招聘功能,提升在线招聘有效性。此外,依托淮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等人力资源服务平台,打通劳动力市场的主动脉与微循环,同时加强“线上+线下”知识和技能培训,保证就业创业服务不断线。

2.高校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学生择业选择会因为周围人和环境而改变。对于高校来说,亟待建立融入“思政”元素的大学生“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就业教育体系并通力贯彻实施,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力争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新时代就业观。

3. 赋予灵活就业“体面劳动”新内涵

灵活就业是现阶段我国稳就业和保居民就业的重要举措。鉴于当前我国灵活雇佣关系程度处于发展初期的现实,社会对灵活就业存有“低度保障”、“社会地位低”等认知偏差,使得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及其家庭成员在意识和行为上抵触灵活就业。

基于此,社会、政府和高校需聚能聚力,从政策、法律法规、专项行动等方面共筑灵活就业社会支持体系,为新业态灵活就业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和提供有力的社会保障。比如,高校需将“灵活就业”作为现时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应急专项,开展“‘灵活就业’高校行”专项活动,并将其纳入高校就业率的统计口径,促进高校毕业生群体对新业态“体面劳动”内涵和意义的深刻认知。

4. 深化大学生“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

强化实习的就业功能,推进政企校合作,建设稳定的“实习就业一体化”实习基地群,扩大就业见习规模。探索面向普高、职高等的“实习就业一体化”双轨运行模式,推动从实习到就业“无缝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