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1”助力采样快速高效
|
本报记者 颜子舒
4月4日,我市开展第七轮区域规模核酸检测。在泉山区七里沟街道各采样点上,等待采样的居民在社区志愿者的引导下,保持安全距离,有序等待采样。
当天,七里沟街道仅用4个小时就完成了90%以上辖区居民和滞留人员的核酸检测采样。截至14时,共采集人员12564人,完成了全部采样工作。
结合辖区实际,七里沟街道提出“8+7+1”全封闭式核酸检测采样模式,即设置8个小区点位、7个流动点位、1个机动采集队的模式,对辖区核酸检测采样进行全过程管理,做到“居民小区下楼做、市场商住门前做、黄码人员当地做、特殊需求上门做”,全方位满足居民采样需要。
点位长统筹协调
七里沟街道下辖3个社区,7个小区,共设置8个固定采样点。各点位严格实行点位长负责制,由点位长负责统筹协调点位人员调配,提前进行人员分工,包括采样辅助人员、组织发动人员、现场秩序维护人员、测温人员、信息登记人员、样本收集转运人员。
七里沟社区党委副书记乔迪是5号点位长。对于这位年轻妈妈来说,每次的核酸检测采样都是连夜开展。选址、拉物资、布置场地、召集点位工作人员、工作任务分配、通知居民,再清点物资、核对统计数据、复盘整个核酸工作,已经是凌晨三四点了,简单休息下,就要开始清晨6:00的新一轮采样……
“这边排队人少了,抓紧时间通知下一栋居民”……每次采样中,乔迪还要向居民解释不能随意出入小区的必要性,规劝居民配合。用她自己的话说,一心二用、三用,这是她必备的“功夫”。
特殊群体上门服务
作为七里沟街道流动采样点总负责人,找到贾强金很难,因为他的工作流动性太强。自从3月28日以来,他连续吃住在单位,虽然家离单位很近,但没回去过一次。“区域规模核酸检测开始后,街道专门设置了7个流动采样点和1个机动采集队,服务辖区商住楼、封控楼、加油站、行动不便的人员。”贾强金用略带嘶哑的声音说。
据贾强金介绍,七里沟辖区工地多、外来人员多,7个流动采样点涵盖辖区17个工地、2个加油站,3处商住楼的采样工作。“因为流动性大,工作强度也更高。”贾强金介绍,一是人数较多,需采样的人员有近3000人;二是点多线长,需采样的人员居住分散,几乎涵盖整个七里沟辖区,而且许多人员居住地点偏僻。流动采样队的队员每天早上集合后,首先对工地、商住楼、加油站的人员进行采样,然后对小区里行动不便的人员进行采样,最后对封控楼里的住户进行采样,一天来回要跑几十里路。
“每天采样结束,感觉是真的累,但想想这是为了早日战胜疫情,怎么干都不为过。”谈到机动采样的辛苦,贾强金一句话带过。
10个小组各司其职
为更好地保障“8+7+1”全封闭式核酸检测采样模式有序有效推进,七里沟街道专门成立综合协调组、宣传组、敲门组、秩序维护组、信息采集组、采样组、转运组、管控组、应急处置组、后勤保障组共10个小组,各小组各司其职,凝聚合力,共同守护辖区居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由街道新闻宣传中心、社区宣传信息员、楼长等成员组成的宣传组,负责实时宣传防疫政策尤其是“全员检测、应检尽检”要求,动员广大群众参与疫情防控,充实防疫力量,关注舆情信息,做好舆情引导,及时回应社情民意;
由网格员、楼长、党员志愿者等组成的敲门组坚持“边采样边敲门”的工作方法,按照分时分段错峰核酸检测要求,将应检居民组织到位,确保应检尽检、不落一户、不漏一人,按照规定时间完成检测。将楼栋里行动不便无法下楼核酸检测的居民进行统计标记,并与信息采集组共享数据,便于机动采集队精准提供上门采集;
……
“每个小组都极其重要,每个成员都万分宝贵。”七里沟街道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吴蓓说,街道前期以“敲门行动”“大排查”“扫楼”等专项行动以及“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工作方式,熟悉掌握常住人口精准数据,以核酸检测采样全流程闭环方案为抓手,以“8+7+1”的检测模式在各小区内部、商住楼、散户等地方灵活设置相应点位,确保“应检尽检、不落一户、不漏一人”的目标实现,进一步提升了辖区核酸检测能力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