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病了,我们把她治好”
|
文/本报记者 王任飞 图/受访者提供
“对不起,宝贝,妈妈又说话不算话了,说好的起床跟你视频,可妈妈今天的任务早一些,怕打扰你睡觉就没打电话……”这是一封抗疫护士写给女儿的信。信里记录着徐州市民齐心抗疫、守护家园的点点滴滴。这封信的书写者叫董承彩,是徐医附院的护士。
带病抗疫践行初心
董承彩,31岁,徐医附院东院妇科护士。作为一名有着9年工作经验的护士,她始终牢记白衣天使的职责与初心,并在日常工作中默默践行着。此次疫情发生后,她第一时间向科室报名,要求前往抗疫一线开展工作。
为了专心投身抗疫,她早早地收拾好行装,并把5岁的女儿送到了孩子奶奶那里,“我和孩子她爸都得在一线忙碌,孩子交给老人带,我们才不会有后顾之忧。”
董承彩记得,第一次的任务通知来得很急。“4月1日晚上11点左右,医院通知我们4月2日凌晨5点半到医院集合,然后前往采样点进行核酸检测采样。”根据安排,董承彩与另外3名同事被分配在泉山区王陵街道小北门社区的采样点。洗手消毒、拆棉签、采样、密封取样管、处理废弃棉签杆,早上6点半到上午10点,下午1点半到4点,董承彩她们就一直循环这样的操作,一丝不苟。
虽说以前参加过防护培训,但如此长时间地穿戴防护服,对董承彩来说却是第一次。为了抗冷,凌晨集合的她,在防护服里穿了6层衣服。一开始,保暖效果不错,可随着气温回升、临近中午,她的汗水早已将贴身衣服打湿。“再难受也不能脱,不然就浪费一件防护服了!”
“全副武装”下,面部压痛、耳朵勒得疼、视线模糊,都是常态,“我甚至觉得,自己一旦大口呼吸,就有缺氧的感觉。所以,只能让自己呼吸得轻一些、再轻一些。”看到董承彩略显狼狈的模样,同事沈静很是心疼,“你别累垮了,下午的班我替你,你休息吧。”然而,董承彩并没有答应,“甲状腺癌手术是去年做的,现在每天都正常服药,也不会有啥事的。忙点累点都能顶得住。”
别看董承彩拒绝了沈静的好意,但这份温暖被她记在了心里,更是写进了给女儿的信中。
以信传意令人动容
这是一封充满温情和正能量的信。
信里出现了这样一些人:医院同事季晓灿,为了不让大家骑电动车受冻,自己早起开车,把住在东区的小伙伴们一起接到医院集合;路上的交警,为董承彩她们放行,支持医护人员的工作;采集点所属社区的主任和网格员,对医护人员关怀备至,订饭、补物资,还用电动车载她们去位置较远的厕所。
在董承彩眼中,总有那么一股力量让人温暖。
同事们是仗义的,沈静体恤她身体不好,一直要替她多值会班、多分担些活;居民们是有序的,虽然有老有少、人数众多,但大家都能积极配合采样,自觉排队、间隔一米以上;就连陌生人也是温情善良的,小区保安理解关心她的辛苦,志愿者则宁愿自己绕路也要协助她赶上班车。
“我很容易被感动,也习惯去记录这样的感动瞬间。”董承彩说,原本第一天参与采集工作,她是紧张的,但没想到,这么多人带给她感动。她要把这满满的正能量告诉女儿,让孩子知道这些可爱与可贵,激励她成长。
4月4日傍晚,董承彩将这封1000多字的信发到了家庭群,让奶奶读给女儿听。通过手机,董承彩看到女儿边听边小声抽泣,并默默表达“妈妈,我也爱你”。看到孩子哭了,董承彩也忍不住红了眼眶,她想到自己答应孩子每天视频通话却一次次食言、想到对于孩子“你什么时候来接我”的回答总是敷衍说“明天”,顿时倍感心酸。但是,在孩子面前,她要掩盖这种脆弱。
“我性格还是很乐观的,也希望把孩子培养得积极乐观。我在信中写得很清楚:我们的城市病了,但我们不怕,因为我们大家一条心,万人齐心,一定能把她治好!如果问我为什么这么有信心,我的信心正是来自身边的普通人。”董承彩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