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彭城e评 > 正文

清明遥相祭 踏青会有时

2022-04-04  来源:  编辑:李璐
2022-04-04  

近日,江苏省民政厅召开全省清明安全祭扫和疫情防控电视电话会议,根据江苏省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指挥部办公室发出的《关于做好2022年清明祭扫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今年清明祭扫采取预约、错峰、限流等措施,尽可能降低祭扫人流密度,减少祭扫现场人员聚集。

清明临近,疫情反复,在当前形势下,清明祭扫似乎成为又一轮人员聚集的巨大挑战。唯有落实落细疫情防控政策,将清明祭扫与疫情防控有机结合,推动“云端祭扫”、“线上展示”等创新祭扫方式,严格控制跨区域返乡祭扫人流,才能度过一个祥和平安的清明节日。

文明祭扫,呈现清明祭扫新气象。鲜花片语寄相思,逝者已斯生者思。要树立文明意识,通过敬献鲜花、经典诵读、拜访故居等形式怀念先人,寄托哀思;要强化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祭扫理念。通过推广绿化植树、踏青遥祭等形式缅怀先人,在祭拜过程中不放鞭炮、不燃纸钱、不丢垃圾,形成安静祥和的祭拜环境。同时规范殡葬服务机构推广使用可循环的殡葬用品,从源头上遏制环境污染,为绿色祭扫提供坚实保障;要凝聚发展意识,大力开展培树家训家风、传承优秀文化、丰富精神生活等活动,把清明文化与追思先贤、孝亲敬老、健康生活有机融合,通过积极健康、向善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诠释哀思。

厚养薄祭,涵养文化传承新风气。生前厚养,实为孝道;归后薄葬,真乃贤儿。孝道是中华民族道德品质的至珍瑰宝,是维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石,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纽带。传承清明文化,其实就是中华民族孝道永存、传统美德、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体现。传承清明文化,厚养薄祭是最好的方式。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立足当下,着眼当前,珍惜眼前人,通过加大对空巢老人的关心力度,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让老人在生前过得更加愉悦,更加舒适,远远比老人去世后的一抔黄纸来的更加有用。对老人多一份理解,少一点苛责,多一些亲切,少一点冷漠,营造和谐的生活环境。新时代应有新风气,厚养薄祭才是传承清明文化的最好之法、最佳之道。

守正开新,开辟缅怀祭祀新途径。铭记先人,重于心而胜于形。近日来,江苏多地取消公共墓地祭扫及大型公祭活动,提倡“云祭扫”,开辟网上祭祀平台。大力推广“云祭奠”等网络祭扫方式,是对传统祭祀方式的继承和延伸,更是疫情下一种合理祭扫方式的探索。面对清明节集中祭扫的契机,要充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绿色生态发展理念,创新祭扫服务载体,大力推广网络祭扫方式。截至三月底,江苏已开通网络祭扫平台58个,网络祭扫人数超58万。网络祭扫方式的火热显示出传统文化与先进技术的良好融合,为进一步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提供了有力臂助。

春风拂煦清明节,踏青祭祖念先人。我们坚信,疫情终会消散,踏青定当有时。让我们坚定信心,一起迎接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