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谋“老百姓的幸福”才幸福
秦继成
我市近三年实现60万群众“出棚进楼”,连续三年蝉联国务院棚户区改造工作表彰;“十三五”以来全市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185所,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有4552家,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8.1%;全市388名驻村第一书记奋战乡村振兴第一线 ……
细细品读这一组组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数据,笔者深切感到,看似枯燥无味的数据,但其中却深含着“为百姓谋幸福”的执政理念和工作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生活更幸福就是共产党的事业。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都应以“老百姓的幸福”而幸福,谋事为民、做事利民、成事亲民,认清官位,立足岗位,找准站位,始终以“五种风气”作底力,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件一件接力干,一个数据接着一个数据地突破,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而埋头苦干、彰显价值。
谋事要为民。现实生活中,常常会听到一些干部这样的抱怨:我们为老百姓干了那么多的好事,可百姓对我们的付出还是不理解、不支持。面对这样的无奈,深一层地分析一下就容易发现,这其中很可能就有部分职能部门和少数党员干部在为百姓谋事中“敲了边鼓”,鼓锤没有落到老百姓的心坎上,谋划了一些不是老百姓“急难愁盼”事。作为党委政府部门和党员干部都应时刻牢记“人民至上”的为政之责和为官之德,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都要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而出谋划策。谋事能否精准到百姓心里,靠的是三番五次地开展调研,身沉一线地过细摸底,切实听清百姓之心声,察透百姓之困扰,把准百姓之所难,研深析透百姓的“急难愁盼”之事,坚持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有机统一,做到群众关心什么、期盼什么、忧愁什么,党委政府的思路就投向什么,党员干部的努力就聚焦什么,让各项建设发展的实绩更有“温度”,让大小民生实事的答卷更有“厚度”。
做事要利民。党员干部就是老百姓的“服务员”,如何当好称职的“服务员”?就是要把自己的工作靶向始终放在事关老百姓的利益上。党员干部要紧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把惠民便民利民的实事做实、好事办好。办好利民之事,靠“巧嘴八哥”难以完成,必须真正地用心、用情、用力才能愿望成真、兑现承诺。一事当前,要首先审视对百姓是否有利,凡是利民的大事小情,都要义无反顾地努力去做,不等靠、不推脱、不拖延,不要“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想做”“短期见效的争着干、长远潜在的躲着甩”;做实利民之事,就要始终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把学习研究、真抓实干、攻坚克难、改革创新、勇争一流的“五种风气”,创造性、高融度地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中,潜心研好“综合策”,务实打好“组合拳”,不搞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经验主义,杜绝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做实凝聚民心、符合民意的“暖心工程”;用好利民之策。近年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民生政策不断落地,各级部门和党员干部不能只当“传声筒”“宣传员”,要结合本地实际,认真研究怎么落实的思路、举措和对策,通过实办法、硬举措把政策落实好,把实事做到位,真正让老百姓感到好政策就在自己的身边。
成事要亲民。党员干部要干成百姓的幸福之事,就要学会联系群众、依靠群众的“亲民”本领。主动接近群众。干部越靠近群众,群众越不怕干部,找不怕干部的群众沟通交流,就容易以群众的真言发现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促使你及时弥补、加快改进,将工作抓得更实、做得更好。群众见到干部不避讳、不躲藏,也意味着他们信任和钦佩干部,干部就容易在群众中赢得好评、树起威信,成为群众信得过的干部,就不愁推不动工作、干不成民事;充分依靠群众。民生事业是一项需要群众参与的系统工程,靠党委政府的一厢情愿不行,靠党员干部的单打独斗也不行,必须聚起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只有不断完善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公众参与体制,坚持“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理念和策略,才能促进形成群众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浓厚氛围和良好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地为干成百姓之事增效加分。做成民生实事也是如此,不管是机关部门还是党员干部,只要更多地更新观念、创新办法、推出实招,积极引领和带动群众出谋划策、参与其中,广泛凝聚起民智民力,就能事半功倍地干成让老百姓幸福的民生之事。
(作者为泉山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泉山区司法局局长、四级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