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种地的“新农人”
本报记者 李宁 刘作霖 通讯员 赵鹏
3月18日上午,睢宁县李集镇柳圩村北连片的麦田上空,一架植保无人机匀速飞行,雾状的农药被均匀地喷洒在绿油油的麦苗上。
“今天喷施的是磷酸二氢钾与芸苔素内酯,主要是防‘倒春寒’。”正在操作无人机的中年人叫王李要,是睢宁县李集镇柳圩村村委会委员。这片地是村合作社承包土地,王李要是这里的田间管理员。
“这片地有200亩,用无人机喷药平均一分钟一亩地,省时省工省力。”王李要是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说起种地头头是道,“我一共管理了800多亩地,其中400亩是个人承包,还有400多亩帮助村集体合作社管理,年底可以拿分红。”喷完药,无人机飞回地头,王李要一边清洗管线一边说:“用无人机喷施农药,比使用自走式植保机效率高,而且用药量要节约20%,一年怎么也能省几千元。”
王李要今年37岁,以前在昆山一家机械厂打工,2014年回家种地,2016年注册成立家庭农场,种地规模也从当初的几十亩扩大到现在的800多亩,家里的农机也越来越多。“这架大疆T20植保无人机是我2019年买的,现在又出来了T30、T40产品,载重升级,农药利用率升级,功能越来越多,我想再购买一架。”王李要带着记者来到他的农机仓库。
王李要的农机仓库位于柳圩村南侧,在300多平方米的仓库里,播种机、插秧机、秸秆还田机、开沟机、自走式植保机、联合收割机、拌种机、撒肥机有序排列,一辆辆农机干净整洁。
“投入近100万元,这都是我的宝贝疙瘩,有了它们种地轻松多了。”王李要拿着扳手爬上联合收割机检修电路,“这台联合收割机花了21万元,收完小麦收玉米,一小时能收割15-20亩地,平时要用心保养。”
王李要去年成为了中共预备党员,在柳圩村党员冬训课期间,他还作为教员在田间指导群众科学种地。“王李要是个热心人,村民王彩凤种了70亩地,因为缺乏机械忙不过来,王李要帮种、帮施肥、帮收割,而且村里人买种子、买农药,好多都通过他来买,因为跟着他一起买农资便宜呀。”柳圩村党总支书记王共猛告诉记者。
目前,睢宁县大约有45%的农田植保用上了无人机,无人机总拥有量约为200台。“植保无人机和自走式植保机配合使用效果最佳,在作物生长后期,以及遇到‘倒春寒’天气时,无人机快速高效作业的作用比较明显。”睢宁县农业农村局植物保护技术指导站站长张欣芳说。
彭城新语
种地的新内涵
李宁
“种地要跟上科技步伐”,这是种田大户王李要在采访中多次表述的一句话。无论是用无人机进行田间植保、自购近百万元的农机投入生产,还是在抖音上学习新种植技术,都体现出一个“新农人”的眼光和钻研。
睢宁县是农业大县,去年全年粮食总产达18.8亿斤,粮食种植面积达219.6万亩、稳居全市第一。但随着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一家一户”的传统种植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发展需求,加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土地谁来种、怎样种,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睢宁县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构建“11841”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即1个县级农业公司、18个镇级农业公司、400个村级集体合作社和1万名新型职业农民。王李要就是1万新型职业农民中的一个代表。他们有眼光,有知识,有方法,更有热情和钻研精神,他们根植于家乡土地,努力提高农技水平,用知识的力量和规模化种植提高粮食产量,获得更高的收益,在全面乡村振兴的征途中赋予了“种地”这个名词更多的内涵和生命力,也为“稳住农业基本盘”和“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