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水塘里蹚出致富路

2022-03-22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薛鹏
2022-03-22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李军身后的这片水塘即将放养小龙虾。本报记者 刘霄宇 摄

本报记者 张德鹤 林雪

■编者按:

邳州以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导向,以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组建产业化联合体,重视培养农村创新人才和“土专家”,带动更多农户融入产业链、分享增值收益,提升增收致富能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已走出一条具有邳州特色的乡村产业振兴之路。今起,本报推出“乡村振兴看邳州”系列报道,讲述产业富民故事,传播乡村振兴声音。

3月17日,春寒料峭,乍暖还寒。雨后的邳州议堂镇张单村,清爽的空气中交织着泥土的芳香、草木的清甜。

紧邻着村庄的60亩水塘里,前期丰收的水芹已经顺利销售,而此时水塘里依然绿油油一片,“水下这些鲜嫩的水芹将成为龙虾宝宝最好的营养餐。”张单村党支部书记李军兴奋地告诉记者。

近年来,邳州积极推进人才下乡、能人返乡、资本兴乡“三乡工程”,越来越多的能人选择返乡创业,像李军这样有知识有想法的年轻人正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领头雁”。

2018年,28岁的李军从山东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后留在了城市工作,收入不菲。2020年,回家过年的李军投身疫情防控志愿者行列,和家乡接触越多,了解越深,留在家乡干事创业的愿望越强烈,“家乡现在还不富裕。国家对农村越来越重视,政策支持多、发展空间大,我想留下来和乡亲们一起做点事情。”

2020年10月,李军通过了镇后备干部招聘,恰又赶上村党支部换届,李军当选为新一届张单村党支部书记。

张单村是典型的农业村,村里常住人口1700余人,其中老年人占到了三分之一。“村里没有产业、没有工业,只能在土地上想办法。”当选党支部书记后,住在邳州市里的李军每天早上六七点就会出现在张单村的田间地头,为乡亲想出路,为致富找方法。

在宜兴万石镇后洪村考察时,他看到了希望——水芹养殖技术不算难,利润却相当可观。

水芹一直都生长在南方,到了邳州会不会水土不服?李军先后考察了6次,越是对水芹深入了解,越觉得这事能干。最后,经过村“两委”研究决定种植水芹。

项目定了,钱从哪来?

李军拿出了40万元积蓄,“赔钱算我的,挣钱是大家伙儿的。”再加上政府资金扶持、银行贷款和集体资金,150万元投资款终于凑齐了。

2021年6月,张单村热闹了起来。修建田埂、建灌溉排水系统、建电灌站、架设电力、修建看护房、加工房……流转的60亩地变成了12块整齐划一的水塘。

第一批水芹种下去,李军每天长在了水芹地里。3个月后,绿油油的水芹铺满了整个水塘,村民们激动不已。

水芹长势喜人,李军开始筹划起销路。他开通了抖音,介绍汇农水芹,现身网络直播带货。可是,满塘的水芹如果不尽快找到买家,就会烂在水塘里,一文不值。

李军当机立断,将16000斤水芹装上车,直奔常州凌家塘批发市场。进不去市场里的水芹专卖区,李军就带着人到市场门口大声叫卖。

11月份凌晨的常州,一张嘴都能看到白色的水汽在升腾。经过连续六七个小时的努力,天亮了,两车水芹销售一空。手里拿着2万多元的现金,李军的嗓子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和李军一起卖菜的村后备干部李永赛笑称:“喊了那么久,能说出话才怪了,不过我们都知道,他心里高兴得很。”

这次常州之行不仅让李军赚到了第一桶金,也彻底解决了水芹销路的大问题。一个扬州的菜商承包了村里所有的水芹,就这样,张单村的水芹源源不断地走上了扬州市民的餐桌。

今年冬天异常寒冷,水塘里结了厚厚的冰。眼看约定交菜的日子就要到了,水芹却无法收割。情急之下,李军穿上皮裤衩,跳进刺骨的水塘砸开冰块,“刚开始还能感觉到冷,后来腿都麻木了,没了知觉。”李军说,“脑海里就想着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把水芹按时按量运出去。”

种植水芹不仅增加了村集体的收入,更让村里参与择菜的120多名中老年人每个月有了3000元的收入。“每周一的下午是发薪日,看到这些人拿到钱的笑容,我觉得一切都值了。”

水芹有了固定销路,李军来不及歇口气,又开始了新的思考,“每到收蒜季节,村里劳动力无法再收种水芹,闲置的水塘干什么?”

养小龙虾?灵感来了,说干就干。

水芹不用收割,不仅节省劳动力,满塘的水芹成了小龙虾最好的美味佳肴,吃水芹长大的小龙虾,个头更大,肉质更鲜美。

李军算了一笔账,一亩地可产水芹7000斤,价格在1万元左右,如果60亩地全部种上水芹就能收入60万元,而小龙虾又是一笔不菲的收入,“除了小龙虾,今年我们正打算用几块水塘试种水果玉米,让循环经济更加多元化。”李军信心满满。

李军表示,等到明年这项循环经济产业技术更加成熟了,他希望能够扩大到100亩地,以村集体兜底的方式,让更多的农户承包水塘,参与分红,致富道路会越走越宽广。

这时,坐在板凳上正在择菜的村民庄春梅喊了一句:“李书记,你这个大学生还走不?”

“既然来了,我就不走了,带着大伙儿一起富!”说完,他爽朗地笑了。

能人返乡创业是邳州乡村振兴一道看得见摸得着的风景。在邳州,还有很多像李军这样的人在为乡村振兴贡献着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