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民生 > 正文

让山更青、水更绿、人更富!江苏徐州:三代人从“煤”到“美”的绿色新生

2022-03-13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崔东宁
2022-03-13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碧波粼粼,春风拂面,一艘挂着“鱼”字旗的小小渔船在潘安湖上晃晃悠悠。臧猛猛站在船中间,享受着这份难得的惬意。

看着鱼儿在水中自在地畅游、成长,这个从小在潘安湖长大的“煤三代”内心充盈着满足与期待。

眼前的一汪润碧,没有完全泛去臧猛猛对于灰色的记忆,却已经推动着臧猛猛和乡亲们搬进了崭新的住宅小区,又用她宽阔的胸襟继续滋润着这一方人。


回忆留下阴霾

随波逐流,臧猛猛的小船很快就到了潘安湖的主要岛屿——哈尼岛。这座风光旖旎的小岛上,经常举办灯光秀、风车节、庙会之类的大型活动,每次都是游人如织。

“以前哈尼岛上是个又脏又乱的村庄。那是西段庄,我们一家人就住在这里,当时家里只有三间瓦房。” 臧猛猛指着如今被绿植包围的哈尼岛,儿时的记忆涌上心头。

臧猛猛曾经很舒坦——

上世纪80年代,根据当时的区划,潘安湖属于贾汪区权台煤矿和旗山煤矿采煤区域。能够进入煤矿工作,拥有一份稳定的收入,是那个年代最令人羡慕的。

臧猛猛是标准的“煤三代”,爷爷在旗山矿工作,经常下井采矿;父亲后来也通过招工进了权台煤矿,那时候一家三代人的日子,过得像炉中的煤炭一样红红火火。

城市和村庄均因炭而兴。“当时每天都有拉煤车一辆接一辆轰隆隆地经过,路上撒的煤屑铺了一层。很多村民专门守在路边以扫煤屑为生,扫来的煤屑足够养活一家人。那时候不觉得煤屑是污染,那可都是宝贝疙瘩。”臧猛猛记忆深刻。

传统资源城市的经济发展,总要付出环境的代价。

臧猛猛见证了这一过程。“幼年时期,村里的小河清澈见底,我经常跟小伙伴们一起到河里摸鱼摸虾。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末,河水就变成黑色了,靠近路边的庄稼也全都黑黢黢一片,不见一寸绿。村庄里总是灰蒙蒙一片,就像人们经常说的那样,早上出门是白衬衫,中午变成灰衬衫,晚上就是黑衬衫了。”

随着采煤量的加大,西段庄所处的位置地基不断下沉,房屋的裂缝一天天增多,雨季时,外面下大雨,家中下小雨。1992年,臧猛猛一家跟着全村居民一起,按照政府的安排搬迁到了如今潘安湖西侧的安全地带。

与此同时,臧猛猛的家庭也遭受了意想不到的变故——爷爷因生产事故受伤,父亲在权台煤矿关停后病退在家,一家人收入顿减。

17岁那年,高中还未毕业的臧猛猛不得不做出了不同于父辈的选择:当兵入伍。


风景成为资源

臧猛猛离开后,随着煤矿的关闭,西段庄的村民也慢慢离开煤矿。

“采煤区域塌陷后,形成了一个个小水塘,乡亲们就在水塘里养鱼,那时候平均每8到10户就有一家鱼塘。还有人建了窑厂,挖土烧砖,导致塌陷面积越来越大。直到2009年产业调整,这片地闲置了下来。”臧猛猛那些年从部队回乡探亲时见到这番景象,总想为家乡做点什么。

2010年,潘安湖景区开建,就在这一年年底,臧猛猛退伍返乡。

25岁的臧猛猛,投入到景区建设工作中。看着荒凉的哈尼岛一天天变绿、变美,景区一天天换了模样、有了规模,他每天都充满了干劲,生活如同这一汪6000多亩的碧水,充满了绿盈盈的希望。

2012年,潘安湖景区正式开放,作为生态修复的全国成功典范,采煤塌陷区天翻地覆的变化令世人惊艳、赞叹。

台湾作家张晓风来徐州寻根祭祖时对潘安湖评价:“一潭碧水,用人工的方法,补救了另外一次人工的失误。”

国家湿地公园、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潘安湖的美誉接踵而至。

臧猛猛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骄傲。从前,他很不喜欢跟别人提起自己的家乡;现在,他走到哪里都会把潘安湖挂在嘴边。

景区建成后,臧猛猛先是到潘安湖街道办事处工作,2013年又回到西段庄担任社区主任,一直守护在潘安湖边。

2015年,因为潘安湖的建设,西段庄搬到了马路对面的居民小区——湖畔一期安置房,1200多户人家全部住进了楼房,从村民变成了居民,再也不用担心塌陷、漏雨,美丽的潘安湖成了他们的“大花园”。

虽然没有了鱼塘、窑厂,但随着潘安湖的开放,居民们纷纷谋到了新职业,从“靠煤吃煤”变为“靠湖吃湖”。年纪大一些的在景区做保安、保洁,年轻的就干游船驾驶员或酒店服务员,“离家近,工作环境又好,居民很满意。到了退休年龄,每个月还能领到800多元的养老金,养老也不用愁了。”

资源造就产业

离开哈尼岛,臧猛猛的小船又荡到了蝴蝶岛。这片小岛,集中了西段庄的两大产业——渔业公司销售点和农家乐。

销售点院中,鱼池内游动着刚刚捕捞的花鲢和胖头鱼。臧猛猛随手用鱼网捞上几条,肥胖的鱼儿不断地翻腾着,露出鲜红的鱼鳃。

有着多年养鱼经验的西段庄人,对养鱼仍然有着难舍的情怀,臧猛猛抓住这一点,想方设法带领村民致富。在不破坏潘安湖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他们2014年就开始往湖里撒鱼苗,并且不投喂任何饲料。

2015年,村里成立了渔业合作社;2017年,他们收获了第一批原生态野生鱼;2021年,合作社升级为鱼跃人欢渔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在两个多月前举行的大型冬捕活动中,他们收获了大约10万斤野生鱼。

不喂饲料,鱼儿吃什么?原来,完成生态修复的潘安湖湿地公园水质清澈、水草丰茂,形成了完整的湖泊生态系统,鱼儿以水草和浮游生物为食,还能够进一步净化水质。

冬捕活动中,游客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美食区制作的鱼头汤、鱼丸、鱼汤面供不应求,远远超出了村民的预期。现场气氛最热烈的是鱼王拍卖,捕出的鱼王——一条100多斤重的花鲢,是潘安湖青山绿水的馈赠,更是幸运吉祥的象征,引来众多游客竞价抢购,最终以12万元成交。

拍得的款项将用于潘安湖生态环境提升,更好地反哺这片绿水青山。


产业提升活力

生态转型是基础,产业转型是核心和关键。生态修复让潘安湖恢复了绿水青山,然而,如何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成了臧猛猛的新课题。

想不通的时候,就去学。

2021年,臧猛猛和乡亲们一起到浙江千岛湖去学习,大伙儿被当地以鱼控藻、以鱼净水的生态治水模式深深吸引。“鱼水相辅相成,水更清,鱼更多,保护好水质的同时,建立起以生态为依托、以文化为统领的完整产业链。”臧猛猛了解到,截至2020年底,千岛湖湖区鱼类品种已达114多种,经济价值40亿元,走出了一条生态渔业发展新路子。

如何让潘安湖的“鱼”产业,成长为“鱼”品牌?臧猛猛今年有了新的规划:

实行多元化销售:既有活鱼、分割鱼出售,又有鱼丸鱼汤等熟食配送;开展常态化捕鱼表演活动,不断向外传输潘安湖“鱼”文化,将潘安湖“鱼”产业做大做强。

发展“鱼”周边:设置鱼肆,展示并销售潘安湖花鲢和与鱼相关的商品;催生“体验经济”,设立垂钓中心,或让游客跟着渔民一起下船捕鱼;培育“摄影经济”,对优秀的摄影作品给予奖励,并在文化节上展示……

从“美丽产业”到“美丽经济”,从臧猛猛到西段庄再到潘安湖,正在昂首阔步逐绿前行,向美而生。


■记者手记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

如今,这样的美景不再只是藏在古诗词里,而是华丽丽地回到了我们身边。

痛定思痛的“百年煤都”,短短几年时间实现了生态涅槃。潘安湖、九里湖、金龙湖宕口公园……处处青山绿水、树木葱茏、花草繁茂、群鸟纷飞,一改昔日脏乱旧的模样。“一城青山半城湖”成为新的城市标签。

人们眼中有生态,心中更有生态。

骆马湖边的刘兆虎们,潘安湖边的臧猛猛们,早已将守护绿水青山的责任化到行动之中、融入血液之中。

造绿、守绿、护绿,为了这抹“绿”,全民战斗不息,奋斗不止,将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徐州画卷铺展开来、留存下来。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的一流生态,不仅能够让我们自由呼吸,还给我们带来源源不断的“金山银山”。

潘安湖生态的嬗变,让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富强优势。休闲农业与乡村度假成为许多失地农民、下岗工人谋求出路的不二选择,并为他们带来了丰厚的收入。除了旅游业,恒盛智谷科技园、马庄文化大集等一系列重大项目正在潘安湖畔崛起,一盘产业“大棋”早已布局。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吕梁风景区、安国湖边、大沙河畔……绿满城乡,景色怡人,人们“点绿成金”“以绿生金”。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千千万万个“臧猛猛”意气风发地努力着、探索着、实践着、思考着,让生态文明之光照耀彭城,让山更青、水更绿、人更富。


本报记者:甘晓妹 吴云

编辑:崔东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