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产业兴旺富“高滩”

2022-03-08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薛鹏
2022-03-08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通讯员 尚庆迎 本报记者 胡明慧

“一色荷花三十里,满处清香,白鹭、彩鹬飞翔,美得很哩!”铜山区房村镇李庄村农民张现敏,说起每年7月份黄河故道万亩浅水藕开花时的盛况,眼前仿佛一幅画。

“不光养眼更鼓了钱袋子!”张现敏说,他种植的200亩浅水藕平均亩产2800多斤,一亩地能卖6000多元,现在全村种植达2500亩,老百姓家家都抱上了“金娃娃”。

黄河故道在铜山境内西北至东南绵延百里,流域面积360平方公里,涉及沿途8个镇的83个村及两个国营农场,区域人口31万人,由于故道高滩“微风三尺沙,黄土埋庄稼”,是全区相对贫困地区。2012年以来,铜山区通过中泓贯通、道路畅通、土地整治、农业提升、生态建设、环境整治、文化旅游、扶贫开发等“八项工程”对黄河故道进行综合开发治理,实现了“河畅、路通、岸绿、业兴、民富”的目标,呈现“碧水东流去,花果两岸香”的美好图景。

“农旅融合发展是铜山黄河故道开发的一大亮点。”铜山区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科副科长邵帅说,近几年区里投资3000多万元重点打造了东部万亩莲藕农旅示范园区和西部万亩时鲜精品果蔬示范园区,园区内修建了泵站、桥、涵、路等,大大改善了生产条件。

在万亩浅水藕种植核心区,区镇投资2000多万元建起占地数百亩的湿地公园芙蓉园,亭榭相连,桥廊回旋,150多种荷花争奇斗艳,成为徐州周边网红打卡地,年接待游客40多万人,由此带动农民发展农家乐、采莲、垂钓、儿童游乐设施等,增加了收入。

“目前黄河故道沿线精品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已达100多个。”邵帅说,如今的黄河故道西部苹果、梨、桃、葡萄等果树连绵成片,成为春赏花、夏摘果、秋赏叶的生态王国;东部借助园博园、吕梁山风景区,将众多生态园区连点成线,盆景变风景,农业休闲观光线路入选省级百条农业休闲旅游精品线路。

高标准农田建设让黄河故道沙土地变成高产田。在张集镇店东村优质稻麦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种植大户李浩去年10月种下的2000亩小麦地头,绿油油一片,抬眼望去,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

“现在正是麦苗返青季,工人们忙着用撒肥机撒返青肥。这个示范片总共1.2万亩,全部规模化种植,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由像我一样的十几个大户共同经营,现在种地比以前轻松多了!”李浩说。

“2012年前,这里并不是如今这副模样。”张集镇农业农村办公室副主任张辉说,这片地原是盐碱地,冬天没水的时候白花花一片,夏天雨季时,因为排灌沟渠配套不足,地里又是水汪汪一片。通过多年治理,现在的示范片土地格田成方、农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灌排设施配套、农田林网健全,同一片地,以前插秧要半个月时间,现在只要三四天时间,放水灌溉,当晚就能流进地头。

“去年,我的家庭农场小麦平均亩产556公斤,比全区平均高100多公斤;水稻平均亩产615公斤,比全区平均高70多公斤,亩收入比全区增加500元左右。种粮成了有盼头的事儿!”李浩说。

通过规模化经营,目前铜山黄河故道沿线两岸1公里范围内有60余家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农业产业,经营面积近两万亩,红日农业、天观农业、新思路果蔬等经营主体生产的葡萄、黄金蜜桃、浅水藕、优质蔬菜等获批国家绿色食品共50多个,打响了黄河故道绿色农产品品牌。

走进张集吾爱山谷农场,品番茄、谈科技、话营销,让我们仿佛听到了黄河故道产业升级的轻快步伐。“高标准温室大棚生产的新品番茄、西甜瓜、网纹瓜等主要进入盒马鲜生、北京物美、武汉十荟团等销售渠道,亩均销售收入达六至七万元。”吾爱山谷农场总经理李雷说,农场是集农业科研、技术推广、优质农产品生产、农业体验旅游为一体的现代高效农业园区,一期投资超亿元。利用吉林大学仿生学院研发的新技术,能把农业废弃物转化为生物炭直接还田,修复和保护了土壤,实现生态绿色循环种植。李雷特别强调,作为区里重点引进的农业重点项目,等技术试验成熟后将在周边复制推广,促进当地农业转型升级。

铜山区坚持以现代农业重大项目带动黄河故道产业发展,仅去年就安排项目资金3000多万元,何桥镇农耕文化体验基地、泰硕瓜蒌园深加工项目,伊庄镇川上村文旅综合体、吕梁茶旅田园综合体项目等一批农业项目先后落地,为黄河故道现代农业产业带发展和腾飞积蓄着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