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航“十四五”水务发展新征程 奋力谱写“水韵徐州”新篇章
|
本报记者 张雷 通讯员 颜笑
狠抓『水安全』 保障城市运转 让人民安全感更足
全面打赢我市防汛防台风保卫战。2021年汛期,我市遭遇了有记录以来影响时间最长、过程雨量最大的台风“烟花”严重侵袭,全市普降暴雨、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主要河湖水位全面上涨,中运河出现3840立方米/秒历史最大洪峰流量。全市各级各部门坚持人民至上,积极靠前奋战,精准调度水利工程,落细落实防御举措,累计派驻21个专项组深入一线指导抗洪,下达调度指令154条,出动各类抢险力量643支2.5万人、各类机泵77台套,取得了无人员伤亡、无重大损失、无重大险情的全面胜利,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
全力打响市区排水防涝提升战。编制实施《徐州市区易淹易涝片区整治实施方案》,累计投资3亿元开展“一点一策”治理,有效解决了十三中、民富大道、东南郡小区等30个长期影响生产生活秩序的易涝积水点问题。积极编制《徐州市区易淹易涝点治理三年行动计划》,总投资28亿元,计划3年全面整治市区易淹易涝点。编制完成《徐州市城市内涝治理系统化实施方案》,计划到2025年基本形成“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创新出台市区易积水点责任清单,明确200处点位责任单位、责任人及联系电话,并在媒体和社区公布,方便公众联系,获得市民好评。
全心打好城乡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攻坚战。深入推进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和精准攻坚“333”行动,完成达标区41个,排查检测污水管网1933公里,消除管网空白区24个、45.9平方公里,污水直排口132个,整治工业企业排水653家、“小散乱”排水户1250户,新增污泥处置规模730吨/天、污水管网617.7公里,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8座,市区污水处理能力达83万吨/天,集中处理率达97%,城市、县城、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全运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全部达一级A排放标准,有效提升污水处理效能,保障城市水环境安全。
优化『水资源』 助推城市发展 让人民获得感更多
我市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近期治理工程基本完成。该工程被列入国家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项目,重点治理黄墩湖地区、南四湖湖西洼地,涉及丰、沛、睢、邳、铜5县(市)区,累计完成投资18.2亿元,完成率80%。工程建成后,将惠及该地区322万人、330万亩耕地,除涝、灌溉,社会效益显著,平原洼地蜕变民生高地。
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走在全省前列。《徐州市节约用水条例》修订施行,全市累计创建节水载体省级277家、市级389家,2021年非常规水源和城市再生水利用量1.9亿立方米,全市用水总量38.28亿立方米,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48.36立方米,实现较2020年下降7.97%,远超省考核目标。全市地下水水位埋深较2020年提升1.5米,连续3年稳步上升。我市首单水权交易落地,用水企业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实现99.8万方水权转移,既确保用水总量不超标,又盘活了供水存量,水资源利用效率有效提升。全省率先实现市县取水许可电子证照发放(1091条)和国家级县域节水型社会全覆盖,我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工作受到省政府通报表扬。
供水提质增量工程创新推动。积极谋划、科学制定《徐州市区供水提质增量工程实施必要性研究报告》《徐州市市区供水规划(2021-2035)》,优化水源、水厂、泵站、管网布局,启动第4(刘集)水厂建设,有效通过水厂回水工艺技改,持续改造老旧管网,强化供水设施维护,查处各类违章用水等措施,实现市区供水管网漏损降至9.2%,供水保障能力日趋增强。
复苏『水生态』 提升城市品质 让人民参与感更强
创新探索出河湖管护一系列新实践。全国首创苏鲁边界治水“五联机制”,经验入选水利部《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典型案例汇编》,专报中央领导并全国推广,2021年我市与济宁签署《南四湖地区边界河湖管理保护沟通联系协议》,实现省际边界治水联动全覆盖;全省首部市级河湖管理条例在我市出台;全省率先推行河长、检察长“双长”治河,依法办理河湖生态保护公益诉讼案件31件,经验由中央网信办全网推送;常态建立人大政协定期巡河问水机制,创新设立河湖长制民间“三支队伍”,民间河长、护河监督员、志愿者履职上岗,全民治水热情高涨,我市河湖长制工作多次被省政府督查激励表彰。
铁腕整治河湖“两违三乱”。河长统领、河长办牵头、水政队伍督查、各县区实施、相关部门联动,4780项问题全部清除,全市累计拆除违法建筑210万平方米,清退违规种植12万亩、水葫芦1986.62万平方米,清理非法占用河道岸线240千米,封堵违规排污口350个,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8948家,累计立案17起,判决6起,刑罚100余人,营造了高压严管态势。
全面完成南四湖鱼塘退养工作。市主要领导多次现场调研、开会研究,市河长办每天调度推进、每周督查通报,南四湖423处2.3万亩、小沿河357处1.2万亩鱼塘全部退养,促进湖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南水北调通道一泓清水北送。
全面完成骆马湖退圩还湖工程。投资7.36亿元,全面清除历史圈圩419项17.3平方公里,恢复自由水面约30平方公里,骆马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并在抵御中运河历史最大洪峰流量严峻考验中发挥巨大作用,生态效益、防洪效益十分显著。
积极做好翻水调水工作。完成南水北调调水任务,全年向省外调水累计6.74亿方。同时,为保障我市水源供给,积极协调省供水源,累计向骆马湖补水3.77亿方。市管主要泵站累计翻水7.7亿方,向云龙湖、奎河补水约1.29亿方,有效保证骆马湖、微山湖水源地及工农业、航运、生态需求。
治理『水环境』 焕新城市颜值 让人民幸福感更高
全域建设“美丽幸福河湖”。市总河长签发2021年第1号总河长令,部署全市美丽幸福河湖建设。市委、市政府印发《美丽幸福河湖建设行动方案》,创新提出“六有一高”工作标准,重点明确八大任务,“十四五”期间全市计划建成1000条美丽幸福河湖,其中2021年完成150条,全市农村生态河道完成217条1077.98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4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治理面积的五分之一,城乡居民满意度、获得感和幸福指数持续增强。
不断深化水美系列品牌建设。全市累计建成7个国家级、24个省级水利风景区、162个水美乡村,水利风景区实现县域全覆盖、数量全省第一。出台城区水系连通规划,整治完成市区75条、县城23条黑臭水体,其中住建部挂牌的36条全部销号。建成1个国家级、66个省级规范化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房亭河综合整治控源截污及水系贯通工程完成年度任务。全国最大直径(外径4.2米)岩石顶管技术在三环南路排水工程中有效运用。奎河市区段综合整治工程全面提速,下沉式污水处理厂全面开工,时隔16年建国路段盖板揭开,并全国率先使用直径最小盾构机用于截污主干管施工,全力打造贯穿城市中心的景观亮丽廊道、河净水清廊道、汉风文化廊道、市民游乐廊道和综合安全廊道。
启航“十四五”水务发展新征程,奋力谱写“水韵徐州”新篇章。2022年,市水务局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和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重要讲话指示批示要求,统筹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系统治理,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全力推动新阶段水务高质量发展。计划投资91.08亿元实施水灾害防御和水生态治理等八大类74个项目。全面提升水务系统政治、业务和科技“三种能力”,重点完善防洪保安、水资源调配和美丽幸福河湖“三大体系”,积极着眼城市防洪排涝积水治理、城镇雨污分流提质增效和城乡供水一体化提质增量“三大攻坚战”,充分发扬淮海战役革命精神和新时代水利精神,奋力谱写美丽徐州的水韵新篇,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