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草莓种植遇上“高科技”
|
本报记者 蒋新会 杨波
投资近300万元,在10亩集体土地上建有6联栋温室棚2座、4联栋温室棚2座,棚体高约6米,顶层覆有3层膜,棚内设有精准水肥循环系统、智能温控系统、智能补光系统,生产、管理只需要在电脑上设定程序即可……这样的高科技大棚种出来的草莓到底是啥味儿?
2月26日,在位于贾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草莓科技示范园的大棚内,记者见到了带着孩子前来体验采摘乐趣的市民单女士和她的朋友。
“嗯,这座大棚里的草莓吃起来更香甜,肉质紧致有质感,跟传统大棚里的草莓口感不一样。”单女士轻轻摘下一颗草莓果,仔细地品尝了一番后告诉记者。
“科技示范园里的草莓采用的是基质高架栽培技术,用的是水肥一体化灌溉,采用智能温控通风系统,生物防治、物理杀虫,整个管理几乎用不着人力,只需要在电脑上设定程序即可,一切按照既定程序来。”贾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业办主任赵洪彬介绍。
“这儿的草莓确实口感好!这是为什么呢?”面对众人的询问,赵洪彬道出了原因:这座大棚里的草莓口感和营养成分确实可以通过人工干预进行提升。在草莓生长的不同阶段,精确控制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草莓的营养成分,也可以通过水肥科学配方,把草莓生长需要的17种微量元素,根据生长周期,在前期、中期、后期进行科学调配。这样做,除了保证草莓的健康生长,还让草莓的营养更加丰富。
大棚内一块硕大的显示屏上显示:室内温度25.2℃、室内湿度28%、土壤温度14.7℃、土壤湿度25.6%、二氧化碳浓度456PPM、光照强度129h1。
环境数据展示平台上各种即时数据一目了然,什么时候该通风散热,什么时候该卷膜保温,什么时候该施肥浇水,什么时候该补充营养液都能通过智能化监测系统进行自动处理。
“草莓喝的水也不是普通的水。”赵洪彬笑着说,看到众人错愕和疑问的眼神,他解释道,这儿的草莓用的是100多米深的井水,通过多次提纯和净化,5吨水净化成1吨水,然后再跟各种营养液配比成最佳“口味”,根据草莓生长的实际需要进行浇灌。
赵洪彬一边说着一边来到两个塑料大水桶跟前,“这是国内最先进的水肥一体化主要设备之一的施肥机,分为A桶和B桶,两个桶分别放置液体肥料,通过加压水泵把净化过的水与肥料充分混合,进入草莓基质滴灌系统,同时,通过电脑设定,一周施肥几次、一次浇多长时间、什么时间浇,都是自动完成,不需要人再操作,很有科技感。”
“这座6连栋钢架大棚占地6亩,采用的是三层自动卷膜设施,与智能管理系统形成一个物联网系统,管理起来更加科学便捷。设计使用寿命长达20年,比传统温室大棚寿命要长一半,抗风抗雪等抗自然灾害能力更强。在通风保温上,效果更比传统棚好。”赵洪彬说,在栽培技术上,使用基质代替土壤,基质中有碳泥、蛭石、珍珠岩、椰糠等,这种基质让草莓的根系更容易生长,透气性更强,减少土壤连作产生的不良影响,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6亩多地的大棚内,只有3名工人在摘草莓。“这么大的一个棚, 我们3个人两个小时就能摘一遍了。如果要是在传统大棚里,至少要六七个人半天才能做完同样的工作。”正在提着篮子摘草莓的工人李翠说。
“这个草莓架子高度在1.1米左右,正好到我们腰间,不需要弯腰,顺手就能摘下草莓果了,而且草莓是栽在基质里面的,没有沾到土,在这里摘草莓的效率要比传统大棚高太多了。”李翠一边摘草莓一边跟记者唠起了这儿的“科技含量”来。
像这样高科技的草莓种植大棚,建设成本要比传统大棚高得多吧?面对记者的疑问,赵洪彬说:“这个科技棚建设成本每亩地约在20万元左右,农户传统草莓温室大棚在3万余元,但现代化高科技大棚使用寿命、草莓品质、采摘体验的舒适度是传统大棚不能比的,而且大大节省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综合起来,经济效益也会比传统大棚要高得多。”
赵洪彬说,通过科技助力草莓产业提档升级,可以不断提高草莓的品质、附加值、采摘乐趣等,从而提高草莓种植的经济效益,减轻草莓种植的劳动强度和种植风险,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让草莓种植户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进。
■彭城新语
科技助农织锦绣
喜峰
贾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草莓种植始于2009年,辖区内13个行政村村村可见草莓生产棚,截至目前,园区草莓种植面积约20000亩。当地草莓每年11月开始成熟,走向全国各地,草莓品牌影响力越来越大。园区的草莓种植中心村郑庄村也被评选为江苏省“共同富裕 百村实践”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典型案例(产业发展型)。
加快传统种植产业的提档升级,是当前广大农村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贾汪草莓种植业,以智能栽培技术的应用加快传统种植产业提档升级,以敢于投入、勇于探索寻找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仅仅是中国广大农村发展休闲产业、探索产业富民路径一个缩影。
但毋庸置疑的是,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用长远的目光和视野审视农业的发展,从种业创新、先进机械,再到防御病害,在农业生产和农事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渗入科技的力量以提升农产品的价值内涵,从而达到富民之效,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共识。这就需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需要让更多的农业科技传播者、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头羊”躬耕乡野,建设探索更多的示范点,切实将田间变成“农业学校”,将理论践以行动,让广大农民亲身参与到科技强农的生动实践中,让广大农民亲耳听见、亲眼看见科技带给农业的发展变化,让更多农民真正爱农业、懂技术。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持续不断地加大科技助农实践,以科技赋农助农,定会实现科技富农强农,织出一幅又一幅农民富裕锦绣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