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杆一网一码,查污治污“说一不二”
|
||
|
本报记者 刘淑婷 通讯员 苏汪
2021年,徐州经开区优良天数比率77.3%,同比提高7.4个百分点,改善率居主城区第一;全区降尘量4.2吨/平方公里,继续保持全市第一。这组数据是经开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初步战果,在其背后,是一段段创新攻坚的小故事。
“小抬杆”大作用
“我是经开区一个在建工地负责人,今天这边渣土清运,门口这个杆打不开啊,现在车辆出不去了!”工地负责人话音落下没5分钟,正在附近网格巡查的金龙湖街道环保办和城管执法中队工作人员便赶赴现场。只见十余台渣土运输车停在工地内道路上,工地负责人正焦急地站在“包挂责任制公示牌”前。
这个拦下工地渣土车的“杆子”是经开区车辆冲洗智能管控系统在发挥作用。目前,车辆冲洗智能管控系统已在全区52处在建工地实施了推广,它融合车牌识别、视频识别、道闸控制等智能管控技术,全天候对在建工地出入口进行在线监管,从源头上解决在建工地内的工程渣土运输车辆密闭不到位、车轮冲洗不干净、不按审批路线行驶等问题。
金龙湖街道环保办和综合执法中队工作人员现场指挥渣土车退回至车辆高压冲洗台,随着一阵阵高压冲洗,车身、车轮的泥渍“一洗而净”。随后,渣土车缓慢行进至抬杆系统,系统中发出“车辆冲洗完成、车身整洁、准予出场”的提示音,接着,抬杆迅速抬起,干净整洁的车辆便驶出了工地。
“小网络”大智慧
“现在是下午1时,农科院站点PM2.5出现高值,PM10浓度达106微克/立方米,请‘金龙湖绿网’指挥中心科学溯源,金龙湖街道、综合执法局协同管控压降。”近日,农科院站点数据出现异常突高,经开区污染防治办专职副主任立即在微信工作群发出预警。接到预警指令后,“金龙湖绿网”指挥中心第一时间通过嵌入式智慧渣土监管网络展开溯源监测。
智慧渣土监管网络,是“金龙湖绿网”的重要功能模块之一,该网络与工地在线视频监控、微站溯源监控等功能模块无缝衔接,实现对工地内渣土清运、渣土车车况、车身洁净度、行驶轨迹等情况的全程掌握、实时监控。目前,全区300余辆渣土运输车、132处在建工地全部接入智慧渣土监管网络,当出现违规作业能够第一时间锁定并处置。
预警管控指令发出后,通过智慧渣土监管网络溯源监测,某在建工地正在实施渣土清运作业,且处于区域上风向,对站点数据构成直接影响。随即,金龙湖街道环保办和综合执法中队赶赴现场进行处置,机械作业减半、渣土运输临时错峰、内部道路洒水降尘、裸土找补覆盖,30多分钟后,站点PM10浓度降至65微克/立方米。
“扫一扫”多用途
2月的某天晚上,一辆车身印有“金龙湖绿网”的走航车正在开展定点走航作业,目的是利用激光雷达分析近几日污染状况,锁定污染因子,开展精准治理。
通过走航雷达“扫一扫”,金龙湖街道环保办工作人员和走航技术人员做了认真的分析比对,初步判定晚间高值的原因主要是日间重型车辆排放的尾气在晚间静稳情况下形成累积并转化。随即,金龙湖街道环保办负责人将此情况向经开区综合执法局进行了通报。综合执法局连夜召开会议,部署次日的渣土运输路面执法。
次日一早,经开区综合执法局会同金龙湖街道环保办,组成大数据监管小分队、现场执法小分队“两个小分队”实施排查。其中,大数据监管工作小分队借助渣土运输流量流向大数据,全面监控渣土运输的行驶轨迹;现场执法小分队则在重点路段布控排查,现场通过路线审批二维码“微信扫一扫”功能查询每辆渣土运输车的工作状态。
当天,“技防人防”联动,共查扣违规车辆6台,有力保障了站点数据压降。
据经开区污染防治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经开区将继续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