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钳工巧匠』十年打磨毫厘之功
|
本报记者 闫琦 尹思源
左腿弓、右腿蹬,身体呈弓箭步姿势伏在钳工台前,右手握锉刀反复推拉……记者见到“徐州市技术能手”杨开拓时,他正站在操作台前,专注地打磨着一块“硬铁”。
17岁获得市级大赛一等奖,20岁登上全国大赛的领奖台,不久前又获得“徐州市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很难想象,拥有这些荣誉的杨开拓只是个“95后”青年。27岁的杨开拓,如同他手中紧握的燕尾滑块,在一次次人生磨砺中绽放异彩。
“我要站上领奖台”
走进徐州机电技师学院机械拆装实训室,“唰唰唰”响声四起,铁屑四散飘落,杨开拓锉刀下的硬铁块像是被赋予了魔法,逐渐打磨成型。
“这个工件叫什么?”记者好奇地问。
“燕尾滑块。做了两小时,基本达标了。”杨开拓放下锉刀,笑着向记者展示他的“作品”。
钳工是机械制造中最古老的金属加工技术,被称为“万能工种”,通过锯、锉、钻、铰、量、调等基本操作,仅用双手就可加工出形状复杂、高精密度的零件。
谈起与钳工结缘,杨开拓告诉记者,他从小就对拆装机械类玩具痴迷,掌握这门手艺,是对兴趣爱好的延伸。
1995年出生的杨开拓,因中考失利,想学门手艺,就来到了徐州机电技师学院学习。
新生入校的第二学期有为期两周的钳工实训课,指导老师李让勤发现了杨开拓在钳工方面隐藏的天赋。彼时,在指导学生实训时,李让勤发现杨开拓在图形识读的准确度、工量具使用规范、制作工件的精度等钳工作业基础素质方面均脱颖而出,便选拔他进学校的“青苗班”。
“能吃苦、悟性高、执行力强。”这是李让勤对杨开拓的评价。李让勤注重考察学生的品性。勇于尝试、善于思考、勤勉踏实,这正是李让勤需要的“徒弟”。杨开拓也下定决心,选择了钳工方向。
正式学习后不久,在学院举办的竞赛月活动颁奖典礼中,杨开拓看着师哥师姐上台领奖,他暗暗下决心:“明年我也要站上领奖台!”
苦训逐梦全国舞台
“钳工讲究的是精细加工,看似普通的一个零件,全是手上功夫。”杨开拓告诉记者,为了能站上“领奖台”,在校除了学习基础课程,他便整日泡在实训室,从站姿慢慢练起,逐渐将学到的技术应用到实践中去,休息时间都会琢磨图纸和工艺改进,因此常常练习到凌晨。
这样一位全身心投入实训室中的“拼命三郞”,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成为大赛上屡屡获奖的能工巧匠。
2012年和2013年,杨开拓连续两年在徐州市职业学校技能大赛装配钳工项目技术中获得一等奖;2014年,在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荣获装配钳工项目(中职学生组)三等奖,他也拿到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机械装配技术比赛的“入场券”。
“和之前比赛不同,全国大赛使用全新的机器。”2014年,在镇江国赛备训的杨开拓,压力骤然倍增。
除了吃饭睡觉,他整日训练,每晚回到宿舍,身体像散了架一般。他还继续坚持学习理论知识,经常抱着书本就睡着了。两个月的备训期,他每天训练的时间超13小时。
比赛当天,总裁判一声令下,杨开拓按照既定程序稳步操作。
“不好!”杨开拓突然心头一紧。比赛开始没多久,他发现零配件中少了两组螺丝。5分钟后,工作人员将螺丝补齐,而这5分钟正常计时。突发状况打乱了他原本的操作节奏,在规定时间内,未能完成全部考试项目。最终,杨开拓以0.5分的差距与一等奖失之交臂。
“没关系,尽力就好,再加油!”师傅李让勤和杨开拓紧紧相拥,师徒俩深感遗憾,都忍不住哭了。
如今,经过各类大赛磨练的杨开拓依然记得学生时代的这场技能竞赛,这是他向着梦想迈出的重要一步,也是多年汗水洒落的馈赠。
十年打磨毫厘之功
一盒香烟长度大小的平面,锉掉0.5mm,从粗加工到精加工,要保证其平面度0.01mm,最初需要20分钟,现在仅需5分钟。
对杨开拓来说,这是日复一日、千锤百炼的结果。
杨开拓伸出双手,右手拇指和左手掌心,清晰可见深深的疤痕和厚厚老茧。这是见证杨开拓千锤百炼的最美“勋章”。
因在各级赛事上屡获优异成绩,根据学校相关政策,2015年,杨开拓留校实习。在学校机械拆装实训室里总能看到他的身影,他不断雕琢自己的工件,改善自己的工艺,感受着工件精细打磨的毫厘之变。
“使用锉刀加工工件,主要是手感,在每一次锉刀的推拉中,要感受其中力道的轻微变化。”今年初,杨开拓开始了钳工实习教学辅助工作,传授钳工技能经验成为他的新使命。
“杨老师带我们一起练习,每次都最后一个离开实训室,是我们学习的榜样。”20机电五年制1班学生陈喆告诉记者,他正在备战新一届技能竞赛,立志向杨开拓一样为校争光。
不久前落幕的2021年“彭城工匠”职业技能大赛中,杨开拓以所参赛项目第一名次,荣获“徐州市技术能手”称号。
在谈及“工匠精神”时,杨开拓说,随着学习传统工匠技艺,他结识了很多踏实工作一辈子的钳工,在纯手工技艺背后不断精益求精的精神深深感染着他。
“工匠精神,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考验。作为年轻一代,我愿将‘工匠精神’发扬光大并传承下去,让更多年轻人认识、走进这个行业,为之不懈努力。”杨开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