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民生 > 正文

徐州铜山:夯实高标准农田建设 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2022-02-27  来源:  编辑:崔东宁
2022-02-27  

曾经农民种田被称作“靠天收”,怕旱怕涝,还怕农忙时人手不够。但徐州市铜山区的“高标准农田”,旱能灌、涝能排,而且土地平整肥沃、沟渠相连、大路相通,便于机械化操作,让曾经的“靠天收”“靠人收”成为了过去式。

在张集镇店东村优质稻麦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种植大户李浩去年10月种下的小麦,地头绿油油一片,满眼望去,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

“现在正是麦苗返青季,工人们忙着用撒肥机在地头撒返青肥。这个示范片全部规模化种植,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现在种地比以前轻松多了,种粮成了有盼头的事儿。”李浩望着绿油油的麦苗憧憬道。


李浩2017年返乡创业,流转了2000亩土地,成立铜山区菽粟农作物种植家庭农场,种植水稻小麦,“2000亩全是高标准农田,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种稻种麦,收成都挺好的。”

李浩种的2000亩土地,位于张集镇店东村优质稻麦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的核心区,整个示范片总共有1.2万亩,如今十几个大户共同在这里进行规模化种植。

2012年前,这里并不是如今的模样。“冬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张集镇农业农村办公室副主任张辉告诉记者,这片地原是盐碱地,冬天没水的时候白花花一片,夏天雨季时,因为排灌沟渠配套不足,地里又是水汪汪一片。

2012年,这里创建优质稻麦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排灌沟渠、田间道路、农田林网等。“10年间,前后总共投资5000余万元实施了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现在的示范片土地格田成方、农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灌排设施配套、农田林网健全,同一片地,以前插秧要半个月时间,现在只要三四天时间,放水灌溉,当晚就能流进地头。”张辉讲起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变化,话语滔滔不绝。

农田标准高 

带动了种植的全程机械化

“大型的机械能直接开进田头,从插秧、撒肥到收割,全程实现机械化,最忙的时候,也只要雇十几个人就够了。这几年,购置大型农机的钱差不多投了几十万元,现在俺这个家庭农场有插秧机、收割机、植保机等十几台农机。购买这些大型农机有补助,而且也能大大提高效率和效益,所以在这个示范片,这些大型农机设备几乎是每个家庭农场的‘标配’。”李浩告诉记者。

“示范”意义 

率先推广新品种和新种植模式

“原先种的是传统品种,这几年,这里成了新品种的试验田,陆续种植过徐麦系列品种。”李浩告诉记者,靠着种植新品种,再加上小麦种植实现了“五统一”,即统一供种、统一机播、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机械收获,水稻实现了商品化集中育秧、统一机插秧,去年,菽粟农作物种植家庭农场小麦平均亩产556公斤,比全区平均高100多公斤;水稻平均亩产615公斤,比全区平均高70多公斤,亩收入比全区增加500元左右。

通过农田高标准改造,原先的盐碱地变良田,李浩去年拿出了二十余亩地试种稻鸭米、稻虾米,利用生态种养,实现增收,“稻米每公斤的价格卖到了24元,再加上鸭子和龙虾的收入,去年这二十余亩的收入比普通地的收益高一倍,今年打算继续扩大种植规模。”

实行高标准的统一管理,赢来了纷至沓来的订单。李浩在地头种植的泛麦8号,收获后直接运往维维六朝松面粉产业有限公司,“今年还和种子公司签订了徐麦33小麦种子的订单协议,每斤收购价能高出商品粮市场价格7分钱。”

农田高标准

稳产有盼头

数据显示,铜山区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117.1万亩,高标准农田占比达到83.35%,尤其是近五年,每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均在10万亩左右,区级财政配套每年在2000万元左右,2022年区级配套高标准农田项目专项资金超过5000万元。

不仅按“高标准”建,更按“高标准”管。以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为指导思想,铜山大力推广增施商品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切实改良土壤性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耕地质量。“利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资金,铜山在张集镇邓楼片建设耕地质量监测站,监测周边耕地的肥力、土壤墒情等,建立、完善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和土壤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推进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监测向综合化、自动化、高效化、信息化发展。”区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科副科长邵帅告诉记者。

不仅要稳定,更要可持续稳产。通过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生态种养结合,铜山区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主粮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稻麦精确定量栽培、肥料减量增效、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全程机械化等技术,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大面积推广。与此同时,铜山还按照项目区内农业基础设施与美丽乡村有机融合的总体思路,在连片开发的基础上注重贴近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提升高标准农田生态水平。

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补齐,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能力不断提高,粮食安全、农业现代化基础进一步夯实,走高标准农田建设特色创新之路。


编辑:崔东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