撸起袖子加油干,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
春雨贵如油,在雨水节气之后,中央一号文件也正如春雨一般温润而至。这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三农”是一根红线,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强调“稳”字当头,“实”干为先,对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端稳“中国饭碗”,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物质基础。粮食安全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全文5次提到“粮食安全”。2021年中国全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站在“十八连丰”的新起点,我们要怀着这样的清醒:虽然丰稔连连,但是,粮食生产,须臾不能放松。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和不确定,必须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要牢记“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局面来之不易,牢记“丰年要当歉年过”的古训,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靠别人吃饭,容易被卡住脖子;端稳自己饭碗,才能挺直腰杆。
鼓起农民腰包,为乡村振兴奠定可靠经济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面对疫情的不断反复,互联网铺在“田埂上”,无人机变身“新农具”,直播变成“新农活”……如今,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让现代农业星火燎原;乘着电商直播发展的“顺风车”,各地农村产业纷纷扩宽了农副产品销售的渠道,助力数字化农业转型升级。近年来,我国加快构建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政策机制,通过发展农村经济、组织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等多种途径,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让农民腰包更鼓。
建强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智力支撑。“人才兴,农业兴;人才强,农业强。”从汗滴禾下土到机械轰鸣、从背朝黄土面朝天到无人机播撒良种……离不开科技支撑、人才支持。“没有人,没有劳动力,粮食安全谈不上,现代农业谈不上,新农村建设也谈不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发人深省。正是因为有人才队伍的迅速壮大,让智能农机取代了“人扛牛拉”,让测土施肥取代了“大水大肥”,让育种除害的“国之重器”取代了“一把尺子一杆秤”的“科研”,才最终孕育出“十八连丰”的成果。今天14亿中国人的饭碗,必须依靠高素质的农业人才才能端牢。
中央一号文件为推动乡村振兴、推动“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激励着各行各业不断前行、竞展芳华,在推动乡村振兴的事业上撸起袖子加油干,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篇章。(陆林)
编辑:哈晓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