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六十万群众出棚进楼
本报记者 孟丽
“年前,我们一家三口终于搬进了新家,又宽敞又明亮,设计也很人性化,住了20多年的棚户区,现在终于出棚进楼了,一家人都很满意!”说这话的是鼓楼区御林华府小区的新业主王林(化名),像王林这样搬进新家的老邻居还有400多户。
随着出棚进楼,大家的居住条件和环境都得到了较大改善,这得益于棚户区改造带来的红利。数据显示,近三年,我市实施棚户区改造约5000万㎡,60万群众实现了“出棚进楼”,棚改总量全省第一。
出棚进楼 居住条件大大改善
来到王林位于御林华府的新家,三室的布局宽敞明亮,太阳照进了客厅,采光较好,家里烧着壁挂炉,穿着单衣也不觉得冷,一家三口其乐融融,难掩喜悦,“新家的居住条件和小区环境比原来改善太多了,住了20多年的棚户区,现在住进了楼房,甭提多开心了!”
王林一家原先住在马场湖大新庄,大新庄有多层楼房,也有平房,平房区家里没有独立卫生间,片区有一个公厕。
“在那里生活了20多年,前几年才开通的燃气,之前都是煤气罐,用着不安全,搬着还费劲。”王林说,仅有的几栋多层楼房地势也低,每次下大雨单元楼道里都有没膝的积水,上下楼非常困难,后来垫高了单元楼道,但其他问题随之而来,本来层高就低,地面垫高后高度更矮,男士出楼道都得弯腰,不然就得碰头。
去年4月份,王林等400多户居民等来了棚户区改造,这个好消息让大家振奋,安置的小区有五六个,王林选择了御林华府小区,而且要了一套更大面积的新房,年前一家三口喜迁新居,“新小区不仅道路宽敞,绿化也比较多,还有小广场和长亭,在小区里散步就和公园一样。”
每个人都憧憬过上美好幸福生活,就像王林一样,他动情地说,搬进新家后,日子越过越好,知足了。受益于棚户区改造的居民们在实现居住条件改善的同时,心情也舒畅了,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棚改总量全省第一
连续3年获表彰
记者从市住建局了解到,近年来,我市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实施棚户区改造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把棚户区改造与推动城市发展、城市转型相结合,与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相结合,与改善民生民计相结合,推动棚户区改造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走出了一条具有徐州特色的棚改路子。
近三年,均高质量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实施棚户区改造约5000万㎡,60万群众实现了“出棚进楼”,棚改总量全省第一,连续三年蝉联国务院棚户区改造工作积极主动、成效明显表彰,住房建筑面积由原来的人均15㎡、户均45㎡增加到人均28㎡、户均85㎡,创造了棚改“徐州模式”,塑造了徐州棚改的鲜亮品牌。
推动区域样板建设
实现新突破
棚户区改造意义重大。首先,群众居住条件获得跨越式改善。棚改工程作为我市最大的民生工程,解决了棚改居民吃水难、如厕难、行路难等困扰棚户区群众多年的生活难题,大幅提升了城市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通过打造一个又一个现代化居住小区,实现了棚改区群众的“出棚进楼”,成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
其次,城市功能面貌实现全方位转变。把棚户区改造与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紧密结合,抢抓新一轮城镇化发展和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机遇期、加速期,对棚户区改造和工业企业搬迁腾出的空间,从规划建设农贸市场、放心早餐、社区医疗机构、中小学和幼儿园、公交首末站、街头绿地等基础性项目,到建设音乐厅、艺术馆、规划馆、文化(健身)中心、轨道交通等功能性项目,为市民的生产、生活、休闲提供最大限度的便利;从改造户部山、回龙窝、潘安湖、吕梁湖、九里湖等历史文化片区及风景名胜区,到打造泉山森林公园、龟山公园、楚园、故黄河、徐运新河等风景旅游区,真正让城市与自然相互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赢得了“一城青山半城湖”的美誉。
最后,城市发展空间得到突破性拓展。棚改为徐州加快推进现代城市化建设,腾出了众多的土地资源,不仅拓展了城市转型、生态转型、产业转型、经济转型空间,抚平了城市发展的疮疤,也打通了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更增加了城市发展的潜力。近年来,徐州实现了经济总量由小向大、产业由低向高、城市环境由灰向绿的华丽转身。
下一步我市将稳步推进棚户区改造。编制了《主城区棚户区改造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力争三年基本完成主城区棚户区改造,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