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农走出致富路
2022-02-18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杨庆宇
2022-02-18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本报记者 林雪
2月17日,春寒料峭。
“黄瓜怎么卖?”“4块5。”
“便宜点啊?”“都拉完,4块。”“装车吧。”
早上7点多钟,邳州市车辐山镇山南村,蔬菜大棚迎来了一天的销售高峰期。村民谢法庭坐在地头,一边打包一边和商家谈着价格,很快,他家的大棚菜就销售一空,乐滋滋地和记者拉起了家常。
种植大棚菜之前,谢法庭和村民一直都是靠天吃饭,蔬菜大棚建起来以后,种了一辈子地的谢法庭发现自己成了“门外汉”。
“以前大家种菜都是靠天吃饭,种植大棚蔬菜,根本不懂技术,种出来的菜质量不高、品相不佳,价格上不去。”谢法庭傻了眼,还不如用传统种植方式呢,望着刚刚建起来的大棚,谢法庭有些灰心。
车辐山镇专门从山东寿光请来了专家“把脉问诊”,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事情有了转机。
“以前不懂技术,都是摸索着种的,现在打药、掐叶子、施肥都有技术员指导,不仅省时省料,效果还好,今年每个棚产量比以前增加近万斤。”谢法庭喜上眉梢,越说越兴奋,“这边棚里刚摘下来,那边到市场就卖掉了,价格合理,今年比往年能多卖一万元钱,有车天天来拉,镇里给我们找好了销路,咱只管放心种、放心卖。”
话音刚落,农技中心的工作人员刘汉潮迎面走来。
“今天啥卖得最好?”“黄瓜。”
“啥价钱?”“4块。”
每天准时到大棚基地“打卡”已经成了刘汉潮的规定动作,到田间地头问行情、询价格,掌握蔬菜种植和销售的第一手资料。“我们是基层农技人员,必须到田间地头和农户们面对面,才能了解大家种植、销售还有哪些困难。”
有了蔬菜大棚的成功经验,谢法庭心里更踏实了,“种植还要靠科技,致富要跟着政府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