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础优生态 加快形成新动能
本报记者 樊海涛
过去一年,市科技系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区域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建设取得预期成效,实现了“十四五”科技工作的良好开局。近日,记者从全市科技工作会议上获悉,2022年,全市科技系统将聚焦“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战略目标,全力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强基础、优生态,重点突破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形成新的发展动能,深入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暨省域副中心城市提供更加坚实的科技支撑。
聚焦技术突破
以科技创新推动战新产业强链补链
针对科技创新薄弱环节,今年我市将加快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围绕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和现有优势产业链配置创新要素,依托软科学项目组织开展重点产业和产业链研究,滚动编制技术攻关清单,组织实施产业前瞻与共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突破一批重大技术,研发一批创新产品。积极开展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研发,大力推动技术革新赋能数字化转型,支持重点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智能制造等改造升级和再制造。其次围绕产业链培育招引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对培育企业给予有针对性的业务辅导和重点支持。将科技招商纳入全市招商大盘,突出强链补链、精准招商,划片成立招商专班,落实鼓励企业创新的优惠政策,引进培育一批民营科技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我市还将加快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内部激励机制,积极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示范企业,力争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00家。
聚焦平台建设
加快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为给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支撑力,我市将大力培育战略科技平台。加快推动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建设,突出基础设施、科研团队、项目建设,争创省实验室。聚焦安全应急、工程机械、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布局建设安全与应急技术创新中心、高端工程机械及核心零部件技术创新中心,争创国家、省技术创新中心。推动企业研发平台提档升级。实施企业研发机构动态绩效评价制度,根据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和研发情况择优给予绩效奖补。加快推动国家级、省级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指导徐工集团、恩华药业、协鑫硅材料做好国家(省)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增强其承担国家和省科技重大专项的能力。同时加快市产研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推动市产研院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打造全链条的新型研发创新服务模式,提升面向产业需求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衍生孵化能力。力争全市新增省级以上重大创新平台1-2家,备案市级新型研发机构达190家。
聚焦区域统筹
全面提升板块支撑能力
引导重点区域示范带动。我市将突出徐州高新区、徐州经开区、淮海科技城等创新核心区在创新资源集聚、成果转移转化、科技创新创业等方面优势,着力打造“两区一城”三位一体创新发展引领极。支持各地以邳州、锡沂、鼓楼、贾汪等省级高新区,各省级以上开发区及潘安湖科教创新区、空港开发区等重点园区为载体,积极承接项目落地和产业转移,构建以县区板块为支撑的区域创新梯次联动拓展区。推动省级以上高新区进位争先。强化属地责任,着力完善高新区评价体系、研发体系和核心区服务体系,大力提升高新区创新水平,加快发展高新区主导产业,推动各高新区实现错位发展,全市省级以上高新区实现全面进位。促进“一城一谷一区”改革发展。强化属地管理,优化“城谷区”总体布局,建立健全系统完善的投资、管理、运行机制。坚持市场化原则培育发展具有新型运营模式的建设运营公司,承担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双招双引”、资本运营等职能,集聚各类高端创新资源。提升双创载体产出质效,加快形成科技成果孵化、科技项目落地、成长型企业加速发展的创新创业生态圈。
聚焦要素整合
积极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我市将进一步推动科技金融融合发展。加快建设由政府主导的科技金融合作平台,探索设立天使、创投资金,采用直投模式对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的科技创新型企业进行股权投资。积极发挥创投基金引导作用,构建“政府+基金+银行”三位一体科创金融支持体系。持续拓展“苏科贷”“高企贷”等科技金融业务,探索实施科技贷款贴息项目,不断做大科技贷款规模,力争全市突破10亿元。强化科技人才招引培育。深入实施“555”引才工程和彭城海智计划,持续举办“创响徐州”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常态化搭建项目路演、创投对接、创投推介平台,招引创新型人才团队。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加强市级推动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的优化统筹,探索设立双碳专项、可持续发展专项,建立适应和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科技计划管理体系。继续探索实施重大项目会商、定向委托、答辩评审、“揭榜挂帅”等新型项目组织形式,开展项目实施绩效评价,不断提升对技术创新支持的精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