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问”频处“年味”浓
年会?不宜聚集!烟花?禁止燃放!赶集?不如快递!电视?怎比手机!正如这一问一答,昔日熟悉的过年仪式渐渐淡出。不像一些网红一边演绎着仪式感爆屏的“土味拜年”短视频,一边对“家人们”吐槽“越来越没年味”。春节期间,党员干部起早贪黑,走街串巷,全力给困难群众传递温暖,努力让“年问”惠及的地方透出浓浓的“年味”。
年问,顾名思义,特指过年期间践行群众路线的各种慰问活动,透着“年味”中最重要的“人情味”。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对社会责任的叩问。自古有进入腊月就是年关的说法,因为过年时候家家户户都有难处,有很多问题要解决,有很多因素让一些人不愿意过年。“只有真正对他人有所帮助,才会让福气传递的更广泛更厚重。”党员干部日常“键对键”或面对面地与人民群众交流沟通,总有机会触摸到他们心底的软肋,摸清他们的难处,得以用自己的善良推己及人地体会他们的烦恼,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年关前后,党员干部迎风冒雪的走访慰问,能够解决困难群众的急难愁盼,满足乡邻老幼的“微心愿”,进一步拉近党群干群关系。
年问,也是对情感的寄托,自然少不了对家族长幼的关切。春节祈福的传统依然保留,家家户户都会写福、贴福、送福、集福,还衍生出电子福帖、微视祝福、VR送福等新形式,只为祝福家人、朋友、姻缘、事业、健康等方面能够避难消灾。党员干部家中也少不了来自远近亲戚的健康之问、成就之问、梦想之问,相互间指点迷津、分享经验,也可能陡然问出一些“家事”变化,让平和的生活遭遇危机和挑战,产生一些偏见。无论生活的格局发生多大变化,党员干部都高度重视家庭建设。党员干部善于苦口婆心地开展思想工作,始终牢牢把握住严的家教,涵养培植出好的家风,继承好修身齐家、干事创业的传家宝。
年问,更是对个人成长的启发和考验。“要讲真话、讲实话,干实事、求实效。”“群众利益,一点一滴也不能侵占;党的形象,一丝一毫也不容玷污。”盘点年度取得成就也好,畅谈个人新年度规划也罢,党员干部始终能够用“老实话”回答好外界的关心关爱,敢于坚持真理,善于独立思考,坚持求真务实,一如既往地做好有益于党和人民的事业以及个人健康成长的老实事。党员干部能够在春节前后减少不必要的应酬,保持健康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给人留下“做人老实不是愚钝,做事踏实不会吃亏”的良好形象。(梁文凯)
编辑:李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