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社会 > 正文

新春走基层丨徐州市急救医疗中心:全天候守护城市的生命线

2022-02-07  来源:“学习强国”徐州学习平台  编辑:杨庆宇
2022-02-07  “学习强国”徐州学习平台

2月1日,农历大年初一,记者来到徐州市急救医疗中心肿瘤医院分站,体验这群工作人员不一般的“过年”状态。

“希望大家都健康,宁愿一直都不出车!”

2月1日,天气晴。上午8点30分,徐州市急救医疗中心的院前急救医生徐雷,刚刚整理好急救车内的急救设备,并收拾好值班室的床铺。当天值班的同事已经来接班了,徐雷终于能放下紧绷的一颗心。

从大年初一早上8点半接班,徐雷和护士戴家豪、120急救车司机周忠胜,已经连续值班24个小时。这24小时内,急救电话会随时响起,他们要做好随时出发的准备,稍作休息也只能和衣而睡。

2月1日上午9点30分,急救铃声突然响起。通知显示,地点在财贸医院,患者是名44岁的女性,因出现憋喘症状,需要转院。接警后,徐雷他们立即出发,七八分钟赶到地方,及时将患者送到要求地点。

下午4点25分,急救铃声再次响起:“坝子街桥下有人醉酒,110和消防人员已赶到现场……”坝子街桥虽已通车,但桥下亲水平台还没彻底完工,醉酒者50多岁,就躺在亲水平台上。

徐雷赶到现场询问得知,醉酒者其实并没喝多,他意识清醒,说自己喝了2两多酒,曾有过脑梗史,现在无法站立。徐雷立即为其检查,判断无危及生命的情况后,立即请民警和消防人员协助操作,用软兜将其架上路边的担架,随后送往医院。

当晚的八九点钟,徐雷又接到两起急救指令……

大年初二凌晨5点多,一名50多岁的男性市民突发头晕伴心慌、心悸、恶心,家人急拨120急救电话。徐雷赶到现场检查后,初步判断其疑似脑中风,随后将其送到医院急救中心。

在记者跟随出车的这段时间里,肿瘤医院分站点接警次数并不算多。徐雷告诉记者,一般来说,初二后的接警量就会有所上升,“大年初一还好,平时出车频率比今天高多了,曾经24小时跑过26趟,夜间15趟。”

徐雷说:“只要春节过得祥和,大家都健健康康的,我们宁愿一天都不出车!”

“单兵作战”,院外急救“压力山大”

徐雷今年38岁,徐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副主任医师,在院前急救这个岗位干了近10年。120急救医生承担着院外急救工作,与传统院内工作相比,他们仪器设备较为单一,而且一直都是“单兵作战”,需要一人独自面对各种急危重症和突发情况,所以“压力山大”。

“每个120急救医生都需要具备冷静的头脑、精湛的技术,能准确判断、快速施救,来确保每一个求助者的生命安全。”

常年的院外奔波,毫无规律的生活习惯,高度紧张的精神压力,使院前急救人员练就了一身真本领、硬功夫,同时也留下了深深的职业烙印。

急救指令随时而来,他们养成了狼吞虎咽的吃饭习惯,凉菜剩饭也早就习以为常;电话随时响起,他们时刻保持警醒状态,常常会有幻听,几乎不太可能睡个安稳觉。“这都是我们的常态和必备的技能,其实院前急救最难的,反而是一些非治疗因素。”在随行采访的聊天中,徐雷这样说。

很多人不了解120急救人员,也有一部分人对他们存在偏见与误解,“把120当做出租车,把急救人员当成担架工,把急救人员当成出气筒、撒气包”。

在急救现场,120急救人员还需要协调现场各方,安抚病患也需要兼顾得体,有些时候还面临着场面失控,冲突、纠纷、暴力事件……120急救人员遭遇的急救现场,比大家想象得还复杂、危险。

急救车里生命无常,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在与死神较量,正是有了120急救医生的存在,我们才能多些信心和期盼,因为他们与时间赛跑、与死神博弈,为挽救病人全力以赴,他们24小时值守待命,全天候守护城市的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