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农”墨重彩绘就新画卷 徐州“蔬菜村”诠释“土生金”
这个春节,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三堡街道黄桥社区千亩无公害蔬菜基地里,一个字:忙。
“早上温度比较低,给菜棚通风换气时,‘门’不能开太大。”年初二,56岁的刘孝侠骑着电动三轮车来到自家一处塑料大棚前,把塑料薄膜卷成一个“门”的样子。眼下,她这座大棚里种的西葫芦就要上市了,“正巧赶在春节期间,能卖上个好价钱哩。”
刘孝侠是黄桥社区居民,她一人管着三个蔬菜大棚。“等西葫芦卖完,夏季种毛豆,秋季种包菜或者花菜,一年收三季。”刘孝侠算了一笔账,去年她靠着这三个大棚,总收入超过了18万元。
菜农刘孝侠查看西葫芦生长情况。
这只是靠种菜致富的一个普通农户。“常言道‘土生金’,可不是咋的?”黄桥社区党总支副书记柳锋介绍,社区共3600亩耕地,1150余户村民,85%以上的土地和90%以上的村民都在种植蔬菜或与蔬菜相关的营生上,2021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5万元,社区集体收入80多万元。
33岁的村民张金根虽然不种菜,却是与菜农打交道最多的人。作为黄桥蔬菜交易市场25位蔬菜经纪人之一,张金根负责将蔬菜销往上海、武汉、无锡、常州等大中城市,年销量稳定在5万吨左右。
黄桥社区靠着蔬菜种植实现了村强民富。
“村民从地里采摘来的蔬菜只需拉到村蔬菜交易市场来,价格谈定后,我就开一张写有总重、单价和总价的单子,一式两份,一份给菜农,一份交到合作社,菜农到合作社领钱就行了。”说到蔬菜收购流程,张金根说,他和菜农之间不直接发生金钱交易,而是通过合作社来完成。
张金根所说的合作社,是黄桥社区居委会牵头成立的蔬菜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一头连着蔬菜种植户,一头连着市场销售。“经纪人将收菜款打到合作社的专用账户上。”柳锋说,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规范了买卖双方的交易行为,也有效避免了经纪人压价伤农的现象,将此前由农户自产自销的散户经营,提升为由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结算的规范经营,实现了蔬菜产、供、销的一条龙生产交易模式。目前,黄桥社区年产蔬菜近15万吨,成了徐州市东南部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
“土里刨食”能否让村民实现共同富裕?黄桥社区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编辑 哈晓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