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物馆感受虎文化
◎文/徐报融媒记者 张瑾 图/徐报融媒记者 孙井贤
十二生肖寅虎值岁,大千世界同沐祥瑞。1月28日,虎虎生福——新春生肖文物(图片)联展在徐州博物馆一楼邓永清收藏书画馆开展。该展为中国文物报社等全国近50家文博单位联展,由徐州市文广旅局主办,徐州博物馆承办。
用活文物,讲好故事,今年的新年生肖展通过“虎踞彭城”“虎佑吉祥”“虎啸于堂”三个单元,展示了百余幅全国虎文物的图片、40余件徐州博物馆带虎形的汉画像石、铜镜、书画等文物,其中不乏楚王墓出土的一级文物。展览还从民间征集了各具特色的布老虎、剪纸虎、泥塑虎、创意虎等。丰富的展陈在开展首日吸引了众多闻讯而来的市民参观。
金虎、陶虎、石虎都是无价真品
虎力大敏捷,性凶猛,虎头上的花纹酷似汉字的“王”字。虎的王者风范、华丽美感和不怒自威的震撼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扶正镇邪的保护神。虎的形象在徐州出土的文物中并不鲜见。在徐博的生肖展上,两千多年前的虎与当代创意虎集于一室,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虎文化。
在“虎与文物”区域,展出有汉画像石拓片和仿制的汉画像石8件,其上的老虎击鼓、青龙白虎、羽人翼虎反映了汉代人崇虎、敬虎、爱虎的心理。汉画上的虎形象在汉代人的演绎下,超脱自然界中的生物形象,显示出威猛、祥灵、镇邪、助人升仙的祥瑞寓意。
《神仙灵异图》是出土于铜山洪楼祠的顶盖石之一,石上刻有“雷公”“雨师”“风伯”等天神,展示了汉代宫廷一场大型综合性乐舞百戏演出,荟萃了当时东西方表演艺术的精华,融歌舞、杂技、幻术于一体。画面中有一辆虎车,车上坐着的老虎正在持桴击鼓,鼓由一只乌龟驮负,虎车前一人鼓腮吹风,充满了神秘又欢乐的色彩。
在古代日常用品铜镜上,虎纹是不可或缺的纹饰。展览中展示了20面馆藏的汉代铜镜,其上皆刻有汉代流行的龙虎纹。在一面四乳神兽的铜镜上,饰有朱雀、麒麟、青龙、白虎的形象。徐博陈列部主任岳凯介绍,铜镜不仅有照人的功能,而且有保佑家宅祈求平安的寓意,铜镜与徐州渊源悠久,全国出土过多面铸有“铜出徐州”铭文的铜镜。
在展览的特展柜中展示有金、银、玉质的汉代虎文物6件,包括一二三级文物,如西汉楚王墓中的虎头玉枕、龙凤纹玉戈、虎头金饰件等,都是徐州博物馆馆藏的重要文物。
文物展中,还展出了何香凝的虎画轴、赵宗基卧虎中堂、张大千张善孖合作画轴等5幅工笔、写意虎画,均是国画虎中的精品,何香凝、张大千的虎画为邓永清捐赠给家乡博物馆的珍贵作品,平时难得一展。
布虎、泥虎、瓷虎皆富美好寓意
虎跃龙腾人间景,鸟语花香天地春。民间认为虎能够分辨善恶、镇魔驱邪、辟邪除秽,保佑儿童免除灾殃、庇护老人延年益寿。民间工艺虎和艺术文创虎在博物馆的虎年展上也占一席。
布老虎是最具中国文化风情的乡土玩具之一,每只布老虎皆凝聚了缝制者的爱心和匠心。在我国,各地区的布老虎都带着本地的文化特色。展览中展示了策展人岳凯从全国多地留心收集的布老虎,更多的是徐州本地的布老虎,如名称霸气的沛县封侯虎、色彩斑斓的铜山布老虎等,渗透了民间艺人的无穷智慧和手工的温暖。
在众多手工布老虎中,一组由徐州香包非遗传承人姚萍制作的布老虎形象饱满,针脚细密,色彩和谐。做香包起初是这位高级经济师在繁忙工作之余的休闲方式,姚萍退休后先后到陕西、山东、云南等地学习不同地域的民俗作品精华,并在制作工艺、色彩搭配、形式形态上大胆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让自己的布老虎更有观赏性和收藏价值。
“胜利虎”“镇邪虎”是徐州剪纸非遗传承人王琨的作品,镇邪虎形象可爱又寓意鲜明。“好事成双”“满腹经纶”等一组“胖虎纳福”的泥塑出自非遗传承人李子艺之手,泥塑虎的生动表情喜感十足。
“大王驾到”和“金山银山”为旻吉陶艺皓品文创联名推出,由年轻的陶艺设计师李振明制作完成。“大王驾到”是在民俗布老虎的造型基础上提炼设计而成,7只大小不一的红色瓷虎代表着四世同堂,外形憨萌可爱、含蓄内敛而不失内在张力。“金山银山”虎符笔架山由金色虎和银色虎组成,虎尾部可作笔架用,圆润的造型和亚光的质感充满人文色彩。
开展当天,连续两年参与博物馆生肖策展的徐州民俗学会副会长李世明感慨:“虎展是老年人温馨的回忆、增岁的活动,也是青少年了解虎文化、了解家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上佳研学课堂。欣逢中华龙腾日,幸览九州虎啸时,祝愿虎年里的人们勤勉奋斗,虎虎生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