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岁良宵夜不眠
|
◎文/徐报融媒记者 徐晓旭 图/徐报融媒记者 秦媛
丰富多彩的春节习俗,也牵动着文人骚客们的创作灵感。“震耳声声爆竹传,弱孙雀跃画堂前。有心教演周公礼,反索于我添岁钱。触目年华恨不蠲,华堂正供蜡含烟。衣冠肃拜诚如祭,守岁良宵夜不眠。”徐州民国诗人卜啸天《除夕旅怀》中的诗句,描绘出当时徐州人的除夕夜。作为汉文化的故乡,徐州的年俗也有独特的一面。我市民俗专家、市史志学会副会长李世明介绍,徐州所谓的“年”并不仅指除夕和初一,正如老话所说,从腊月初八到元宵节期间,都是徐州的“年”。
过年贴春联
除了院门,锅台炉灶都能贴
李世明说,腊八为新春佳节的起点,是个非常吉祥的日子,而一到腊月二十三,家庭主妇就忙碌起来了,“探究徐州的过年风俗,如百姓所说,‘二十三是小年,二十四熬糖炸果子,二十五扫屋掸尘土,二十六赶集去割肉,二十七里外洗一洗,二十八蒸馍把面发,二十九垃圾脏物朝外走,大年三十烧香守夜’,忙年忙年,真是没一天能闲得住的。”
“千百年来,风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传统,有的习俗得以传承,有的则消亡了。”李世明说,在徐州的老风俗里,人们习惯在除夕贴春联,“这是男人们的事。最简单的是在院门上贴一副,许多人家锅台炉灶要贴,箱柜桌椅要贴,水缸石磨井台也要贴。”
除夕夜守岁
“閤家”团聚,等候新年降临
卜啸天还在《除夕旅怀》中描绘了这样一番景象:晚饭后,祭祖开始,条几揩净,供上祖像,一一摆好鸡、鱼、肉、果,焚香而拜,随后家人团聚。李世明说,幼时见父亲把“合”字写成“閤”字,把“閤家欢乐”贴在室内,颇是不解。现在明白了,一家人平时天南海北,过年了团聚在家里,围炉坐在室内,祭祖守夜,吃着果品,饮着香茶。大人回顾一年辛劳,盼望着孩子早日成人;孩子聆听着长辈的教诲,盼望着新春的礼物和喜悦,时而出望星空,数着钟声,辞旧岁,等候新的一年的降临,不是十分快乐幸福的吗?
初一讲究多
吃素饺,图的是一年素净
“大年初一,大人起来忙新年第一顿早餐。孩子也要早起,老人们都说,大年初一睡懒觉,一年都会变懒。大年初一要穿新衣服,不然一年没有新样子。大年初一说话要文明,否则要学瞎了,流里流气一年。”李世明说,“所以,大年初一,孩子最听话,最明理懂孝道,叫磕头便磕头,叫喊什么喊什么,能得到许多压岁钱。”
徐州人过大年初一的老讲究可不止这些,李世明介绍,大年初一,徐州人第一顿早餐,不吃剩饭、不喝面水汤,那样预示一年糊里糊涂、拖拖拉拉;第一顿饭好吃素饺子,寓意未来的一年素净平安。“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久远的传统节日,千百年来,春节活动主要是祭祀、欢庆、团圆、祈福这几个方面,你只要做了一样,那年味就在了。”李世明说,“阖家团聚,温暖父母、娱乐孩子是年味,筹办年货、包饺子、贴春联是年味。年味可以隆重到筵席大戏、炮竹漫天,也可以简单到一根红头绳、一个糖块、一枚硬币,那祝福疼爱的年味就已经汇聚其中了。”
十五闹元宵
端好面灯,房前屋后照一照
正月十五闹花灯,徐州农村多用蒸面灯。边缘捏出花纹,形成兔灯、龙灯、虎灯、牛灯,入夜倒点油,棉线做捻子点亮,让孩子端着,房前屋后照一遍,口里念叨些祝福的话。睢宁十五夜,却兴把旧刷帚把子点燃,扔向夜空,落下来捡起再扔,还唱着歌谣:“刷帚把子琉璃灯,扔到天上告神灵,一棵秫秫打半升。”这是在祈求来年丰收。
古时的徐州元宵节又是何等景象,李世明说:“近日读唐诗,有位诗人薛能,咸通年间曾任徐州节度使。他的《影灯夜》给我们描绘了1000多年前徐州新春闹元宵的盛况,难得一睹——偃王灯台古徐州,二十年来乐事休。此日将军心似海,四更身领万人游。十万军城百万灯,酥油香暖夜如烝,红妆满地烟光好,只恐笙歌引上升。”“十万军城百万灯”,那万千灯火、漫天笙歌,烘托出古城的香暖之夜,可窥见唐代徐州城的繁华已非同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