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帮扶”打通乡村振兴致富路
近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组织开展“消费帮扶新春行动”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挖掘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各系统消费潜力,促进居民消费持续恢复和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这是应对“三重压力”的一项重要举措,也将为打通乡村振兴致富路注入新的动力。
架桥梁,让特色产品有“销路”。随着春节、元宵节的来临,又进入了传统的消费旺季,对于脱贫地区特别是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而言,最大的“心事”莫过于当地生产的特色产品能够抓紧“走出去”,尤其是一些农副产品,考虑到储存和运输因素,早点卖出去更需要与时间赛跑。对此,《通知》提出要加大脱贫地区特色农产品消费采购力度,发动干部职工和广大市民参与消费帮扶,积极组织线上销售平台扩大网络销售。前期,国家发改委也专门选出了2021年全国消费帮扶助力乡村振兴54个优秀典型案例和49个入围典型案例,向全国推介。各地应结合实际,充分加以借鉴,通过在农民的“钱袋子”和市民的“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之间架起坚实的桥梁,实现生产端与消费端互利共赢,助力形成消费帮扶的长效机制,真正让特色产品广开“销路”。
拓空间,让就业增收有“门路”。消费帮扶,帮扶的不仅是产品“如何卖”“卖得好”,在这背后更是拓展了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广阔空间,有的特色农产品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有的还形成了上下游产业链,做起了精深加工、精品包装,为群众就业增收找到了“门路”。去年,仅中央企业就在246个定点帮扶县直接投入帮扶资金75.95亿元,不仅购买和帮助销售脱贫地区农产品33.5亿元,还培训基层干部和各类技术人员10.15万名,帮助脱贫人口转移就业1.23万人。应进一步发挥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机制作用,坚守消费帮扶促进群众就业增收的政策初心,通过建设农业科技园区、选派优秀科技人才、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帮助提升农产品质量,打造区域性农产品品牌,延长产业链条,扩大就业容量,走出特色鲜明的共同富裕新路子。
添活力,让乡村旅游有“出路”。《通知》要求,在落实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和“就地过年”部署前提下,合理开放乡村旅游项目,更好满足群众节庆旅游文化休闲、娱乐消费需求。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消费方式,是生态、文化、体育等与旅游活动的有机结合,对于乡村振兴的带动作用明显。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可带动相关行业增收4.3元;每增加1个就业岗位,可间接带动7个人就业。受冬奥会带动,如今冰雪旅游让“冷资源”变“热经济”,冰天雪地成为金山银山。近日,文旅部发布了“筑梦冰雪·相伴冬奥”10条冰雪旅游精品线路,涵盖北京、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新疆、内蒙古、甘肃、四川、湖北、重庆等地区。应抓住有利契机,加强对本地冰雪文化、冰雪旅游产品、冰雪特色活动等宣传和推介,加大周边游、近郊游产品供给,为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推进“乡村旅游+”提供样板、作出示范。(都鑫鑫)
编辑:崔东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