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小记者体验非遗
|
||
|
◎文/徐报融媒记者 魏欣 见习记者 苗蓁 图/徐报融媒记者 车佳
捏面人、品糖画、拓汉画像石……1月20日至23日,徐报小记者开展“乐享国粹·与非遗大师面对面”系列活动。现场,百余名小记者跟随传统手工艺大师,在乐玩中体验国粹魅力。
泉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嘉桧老师告诉大家:“捏面人亦称面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也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徐州地区的面人集合了各地艺术精华,或古朴、豪放,或细腻、灵动。”
在介绍完面塑的历史后,李嘉桧老师开始手把手地教小记者们捏面人的技法。小记者们很快用面团捏出小老虎的头和身体。取一块红色面团,先做出水滴状,再持小刀压成心形。孩子们认真动手,很快就能自主做出小老虎五官的模样。在李老师的示意下,把心形面团贴于小老虎胸前,揉一根长尾巴,画出脑门上大大的“王”,一件可爱的小老虎面人便大功告成。
糖画以勺为笔、以糖稀为墨。“糖画起源于明代的‘糖丞相’,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活动主持人通过“知识小课堂”解读糖画背后的历史。糖画和纸上绘画有什么不同?糖稀具备什么特性?现场,一系列科普问答让小记者们发挥想象,开启一场趣味“头脑大风暴”,激发对文字写作的兴趣。
“糖稀凉后容易凝固,所以动作要快。画糖画相当于画连笔画,可以先构思好,再一笔呵成。”在老师的引导下,大家发挥聪明才智,在学习体验中探索。现场,李老师还亲手制作了精美糖画送给小记者。
在汉画像石拓印活动现场,老师首先为小记者们讲述了汉画像石的历史知识。“汉高祖刘邦爱把自己所崇拜、爱慕的东西在墓中雕刻成画。汉代徐州经济发达、文化繁荣,这一切为画像石艺术的产生提供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基础。”
认识了《纺织图》《牛耕图》,小记者们又亲手拓印《车马出行图》。大家两人一组,将宣纸蒙在拓板上,然后浸湿、晾干,拿起拓包蘸墨……再“咚咚咚”地敲击。“我们在拓印时,不仅要注意墨色的均匀,更要注意力量的均称,拓印时,要掌握先四周后中心的顺序……”在拓印老师的指导下,一幅幅精美的拓印作品在小记者的手中产生。看着精心制作的作品,孩子们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拓印活动不仅展现出孩子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更让他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接受了经典艺术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