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县域新闻 > 铜山 > 正文

筑牢发展的坚实根基

2022-01-25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薛鹏
2022-01-25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者按

刚刚结束的铜山区两会提出“深化实施产业突破、创新驱动、城乡融合、生态优先、共建共治共享五大战略,高起点建设产业高地、创新高地、生态高地、善治高地、宜居福地,高水平建设江苏强区”的五年规划。事实上,实施“五大战略”,建设“四高地一福地”早已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铜山方案”,融入铜山“打造江苏强区”的发展肌理。今日起,本报将推出“勠力‘铜’行”打造江苏强区系列报道,解读铜山高水平建设江苏强区的规划、方案以及行动。

◎通讯员 魏朝星

产业是富民强区的基础、经济发展的命脉、城乡建设的灵魂,更是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支撑。

新年伊始,从铜山区两会传来消息,刚刚过去的一年,铜山区围绕“四高地一福地”和“江苏强区”目标,牢固树立“产业强区、项目为王”鲜明导向,聚力做好招大引强、做优载体支撑、转型升级和要素保障四篇文章,全年预计完成GDP1300亿元、增长11%,总量增速均为全市第一。

招大引强是壮大产业的源头活水,也是壮大产业的生命线。过去的一年,铜山紧盯招商引资“1号工程”,整合高新区和区招商中心资源力量,强化“条、办、区、块、链”大招商格局,强化产业招商局+区域招商处“兵种+战区”协同作战能力,向行业龙头、产业集群、重点区域靶向发力,累计签约项目93个,投资106亿元的航天宏图空天地产业化项目、投资62亿元的象屿宝元智能制造项目等5个“一号工程”项目签约落地。年度投资372.4亿元的89项重大产业项目基本完成,净增“四上企业”272家,超亿元企业累计达120余家,三期投产后徐钢集团全年实现产值145亿元。在“五大行业”销售收入减少300余亿元的情况下,全区实现工业应税销售收入900亿元,首次实现消长平衡。

定位科学、布局合理的产业园区,不仅可以提升产业的承载能力,还可以聚集各种生产要素,提高产业的集约化水平。借势五环公路,铜山投资120亿元,高起点、高标准拉开“一核一环一城五大片区”框架。按照“一新城五片区”产城格局规划,75项基础设施项目全速推进,大许高铁物流新城、汉王片区、方特乐园片区、园博园周边片区、经开区转型发展片区和循环经济产业园片区初见雏形。发挥徐州高新区、铜山经开区引领带动作用,生物医药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循环经济产业园、中南高科产业园等现代产业载体建设初具规模,全区基本形成以徐州高新区为龙头、铜山经开区为支撑、6个工业镇特色园区为补充的发展格局,“1+1+6”园区平台承载力不断提升,成为全市一流的高端产业集聚主阵地。

放眼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席卷而来,只有做大做强主导产业、转型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才能在这股势不可当的大潮中抢占制高点,赢得主动权。这两年,铜山在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深入对接省“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突出抓好主导优势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工作,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三主一特两新”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为聚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高地,铜山深入开展科技创新“五融合五落地”工程,加快构建“一区一廊一谷一院一室”创新格局,加速培育“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接力式孵化体系,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3家,高新产值占比达到46%、全市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42%。

产业像候鸟,营商环境就是气候,哪里的环境和气候适应它生息繁衍,它就集聚栖息到哪里。为了营造适宜企业快乐成长的环境,铜山认真开展“企业大走访大帮扶”活动,“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成为常态;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完善项目审批容缺机制,项目“拿地即开工”机制在全市推广,行政审批服务效率实现从“3550”到“2330”“1220”的不断提升;严格执行国家减税降费政策,聚力加大对中小微企业金融支持,累计为各类市场主体减负30亿元,累计使用应急周转资金近47亿元,帮助819家企业解决融资需求46.24亿元;紧抓四大行业专项整治契机,盘活存量低效土地5000亩,破解了新上项目的用地制约;落实“鹏程计划”企业上市培育机制、助力企业上云数字赋能机制、双碳节能绿色发展引导机制,“专精特新”企业呈现爆发式增长。

把建设产业强区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所需、当务之急和坚实根基,铜山以过硬成果交出一份高质量发展的高分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