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社会 > 正文

从无到有,从普通公路到高架快速路 看这是三环路的故事

2022-01-19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薛鹏
2022-01-19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徐报融媒记者 林刚   图片提供 王猛 于克南

2022年1月19日,注定被铭记在徐州城市建设史的日子。这一天,三环南路高架快速路主线通车,整条三环路将从“C”形闭合为“O”形,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三环快速路。这一天,徐州人心心念念、翘首期盼。

三环路,从1991年底开工建设到1993年5月通车,搭建出新的城市框架,助力徐州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三环高架快速路,从2014年4月30日三环东路高架快速路正式通车,到2015年9月30日三环西路高架快速路建成通车,再到2016年10月20日三环北路高架快速路建成通车……如今,三环南路快速路主线开通,徐州城市交通再次揭开新的一页。三环路从无到有,从普通公路到高架快速路,这条路,徐州人走了近30年,坚实的脚印背后,是徐州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巨变,是徐州人民生活水平的阔步向前。这条路,早已成为地标,融入徐州人的情感,承载着徐州人的记忆。

今天说的,是三环路的故事。

建三环路是市民迫切需求

“周末咱们去三环路玩吧?”

“好啊,听说很多人去照相,那些雕塑可好看了!”

1993年夏,徐州三环路通车之后,一段时间里成了市民热门打卡的“景点”。

市民陈虹回忆,1993年三环路开通后,单位搞活动,她和同事们一起去参观了三环路,还专门站在“古州飞虹”环岛边拍照留念;市民肖志军说,三环路全线开通时他还在上学,他和同学从老矿大南边的环岛出发,骑自行车顺时针转了一整圈,累得不轻,也吹嘘了好一阵子;个体跑运输的刘先生回忆,他当时经常沿104国道往返于徐州与河北之间,每次回来看到秦洪桥边的“飞机”雕塑,心里就会有种马上到家的踏实感觉……

上世纪90年代初,徐州交通远没有现在这么畅通。《徐州市志》(1978—2005)交通运输篇中关于道路建设有这样的记载:1991年10月,省、市重点公路改建工程104国道徐韩线建成通车,但104国道市区出入口段因道路狭窄、弯道多、路况差,过境车辆驶入市区受限时限速束缚,造成城区道路拥挤堵塞严重,各种车辆和行人拥挤不堪,通行不便,成为典型的“卡脖子”路段。

徐州作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截至1990年全市(含县区)机动车超过10万辆,城市日出入车流量超万辆。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时,车流、人流占满道路,过境和市区车辆全部积压在二环路及其他市内道路上,车难开、人难行,市民意见大,城市交通不堪重负。当时,这样的道路设施已经难以适应徐州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徐州文史资料》(第39辑)记载,1991年3月,徐州市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市“八五”重点工程,三环路建设名列其中;5月,徐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徐州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通知》,三环路被列为首位重点建设项目。1991年10月9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三环路建设动员会,三环路工程自此拉开序幕,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全民齐心协力支持三环路建设

要修三环路的消息很快传遍大街小巷,成为市民的热门话题。深感出行不便的市民在感到鼓舞的同时,也为市委市政府承受的巨大经济压力捏了把汗———三环路建设需征地4385亩,拆迁各种建筑40多万平方米,建安费用概算为2亿多元。在当时,三环路建设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徐州市规模最大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为保障征地拆迁款按补偿规定标准兑现,相关部门下发通知,在全市开展“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交通人民办”大动员,号召干部职工参加义务劳动(工作量每人6立方米土)或“以资代劳”(捐款42元)。一时间,从机关学校到工矿企业,从部、省驻徐单位到驻徐部队,从市区居民到郊区乡村,大家一呼百应、齐心协力,积极支持三环路工程建设。

根据当时的新闻报道:在青年路小学上二年级的学生王威拿出了12.78元的压岁钱,为三环路捐款;一位20多岁的女青年将1万元现金送到三环路指挥部,名字都没有留下;在山东服役的徐州籍战士王志刚汇款50元,用于三环路建设;在供销学校上学的外地学生余跃军,以班级名义捐出了80.3元;拾屯乡王新庄村民赵大全和老伴拉着700斤稻谷到市场卖掉,把钱送到村里,用于建设三环路;驻徐某部两位首长分别捐款100元,徐州军分区60名官兵捐款3000元……

徐州供销学校学生余跃军,1991年11月写给《徐州日报》编辑部一封信,信中说:“我是在徐求学的一名中专生,普通的共青团员,已在徐州愉快地度过了3个春秋,即将毕业走上社会,徐州是我的第二故乡。获悉徐州市正在进行大规模的三环路建设,这是一条利民路、生财路、振兴路。尽管我和我的同学不是徐州人,但这块沃土给我们一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我们愿为徐州建设添上微薄之力。因此我决定将不久前同学们捐赠给我的援助款80.30元,以班级名义全部转捐给三环路建设,以表达我们的一点心意。”
像这样热心支持三环路建设的人太多太多,全市人民捐款总数达到1800多万元。

征地拆迁工作历来是工程建设的一个大难题,但建设三环路过程中的征地拆迁却创造了奇迹。按照规划设计,三环路在郊区(1993年更名为泉山区)共占用土地3500亩,拆迁房屋约18万平方米,全区不到20天完成拆迁任务。三环路通过铜山县境内17.63公里,经过拾屯、夹河、潘塘等3个乡镇、124家企事业单位,拆迁总面积88548平方米。1991年10月16日,铜山县委县政府召开三环路建设动员会,到10月30日,铜山县境内三环路用地拆迁任务全部完成。国家在徐企事业单位也纷纷支援徐州市三环路建设。

三环路强化徐州交通枢纽地位

1991年11月20日,徐州市三环路建设工程在京杭大运河秦洪桥南端举行了开工奠基仪式。

来自全市六县(市)、郊区公路站和市公路管理处工程大队等8支筑路大军约8000人,浩浩荡荡开赴各自工地,在徐州城区周边打响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交通工程大会战。

《徐州市志》(1978—2005)交通运输篇记载:工程包括104国道徐州市区改造(东环工程)、徐州市连接线(南、西、北环工程)和徐淮线城市出入口段3个项目,总里程54.83公里,连接104、206、310、311四条国道。东环由秦洪桥环岛经刘湾村与310国道相交,经黄山垄至七里沟环岛南405米处,长14.05公里;南环由七里沟环岛南,经原彭城大学(今徐州工程学院)、石油管道二公司至屯里村,长9公里;西环由屯里村经小山子村、苏山头至南岗环岛,长10.45公里;北环由南岗环岛经杨屯村北、万寨村北至秦洪桥环岛,长11.5公里。三环路一圈总长45公里。

伴随着建设者们夜以继日的工作,1993年5月1日,三环路全面竣工通车,历时528天,8000多名工程建设者付出了心血和汗水,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建成后的三环路,东、西两环为水泥混凝土路面,南、北两环为沥青混凝土路面,路基宽度50米,中间行车道为双向6车道标准,宽度21米。两侧慢车道各为6米,快慢车道之间各设2米宽绿化隔离带,两侧人行道为5.5米,路边绿化带各为1米。

全线共设置“古州飞虹”“巨龙腾飞”“奔马”“银鹰凌空”“体育之乡”“能源之光”“科技之春”“群星灿烂”共8座大型平交环岛雕塑(“群星灿烂”雕塑为后追加)。1993年5月3日,全线通车仪式在“古州飞虹”环岛举行,全城瞩目。当天还进行了花车巡游,花车车队所到之处,群众欢欣鼓舞,争相围观。

三环路建成后,进一步强化了徐州的交通枢纽地位,将途经徐州的四条国道、两条省道连接起来,缓解了过境交通和市区交通压力,从根本上解决了城乡接合部交通条件,形成了徐州市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五通汇流”的主体枢纽格局;城区面积由原来的50平方公里扩大到200平方公里,为徐州现代化大城市的规划、建设、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大大改善了徐州的投资环境,1992年新批三资企业215家,是过去历年三资企业总数的3.7倍;带动了沿线经济开发区、高科技园区和粮食、蔬菜、果品、水产品等大型市场的形成,扩大了徐州的对外影响,提高了徐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知名度。

三环路雕塑一度成热门打卡点

三环路建成后,造型优美的8处环岛雕塑成为三环路上的一大亮点。它们如同一件件赏心悦目的艺术品,展示着徐州的历史文化和城市风貌,落成之初就吸引着无数市民和游客观赏。用现在的话说,那就是网红打卡地。后来,这些雕塑名更是成了地标名称。

“古州飞虹”雕塑位于三环东路与徐淮路(迎宾大道)交叉的城市出入口,彩虹由不锈钢板焊接,高33米,铜鼎自重27吨,寓意着徐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千秋鼎盛、国泰民安。

“科技之春”雕塑位于三环南环与解放南路交叉口,高度11米,用浅红色花岗岩石材制作。两位婀娜多姿的少女手握明天蓝图、高举科技之星,展示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象征着徐州人民尊重科学、勇攀科学高峰的豪情壮志。

“巨龙腾飞”雕塑徐州人称为“大龙”,位于东环与徐海公路(城东大道)交叉的城市出入口,10米高,用青灰色花岗岩石材制作。巨龙腾空而起,昂首瞭望,象征徐州人民的力量和智慧,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像巨龙一样腾飞。

“奔马”雕塑位于三环东路与下淀路交叉口,长11米、高8米、重5吨,屹立在10米高的基座上,奔马昂首挺胸、四蹄腾空、勇往直前,象征着徐州人民像骏马那样,马不停蹄、奋发拼搏。

“银鹰凌空”雕塑在秦洪桥南的三环路东北角,一架飞机腾空在一处圆柱形基座上。    

“群星灿烂”雕塑位于三环北路和中山北路延长段交叉的城市出入口,徐州人称它为“星星”。

“体育之乡”位于三环路西北角的南岗环岛,12米高的艺术群雕,坐落在黑色大理石贴面的混凝土墩台上,6位男女运动员分别以技巧、武术、乒乓球、举重和投掷等体育项目,展示着奋力拼搏的赛场。

“能源之光”雕塑徐州人叫它“火炬”,位于三环西路与矿山路交叉口,雕塑分为基座、中心圆柱、地壳、假山体和火炬5个部分,总高33米,寓意徐州丰富的地下资源,物华天宝,熊熊火炬引领着徐州人民,奋力拼搏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

三环路迎来高架快速路时代

时间一晃,20多年过去。城市发展“东进南扩”不断外溢,私家车也早已普及到千家万户,物流业的飞速发展更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徐州人曾引以为傲的那条三环路渐渐跟不上城市发展的节奏和需求。

2012年起,三环路迎来了一场新的变革,在三环东、西、北路上开始修建高架快速路:2014年4月30日,三环东路高架快速路建成通车;2015年9月30日,三环西路高架快速路建成通车;2016年10月20日,三环北路高架快速路正式通车;2022年1月19日,三环南路快速路主线将通车。市民出行速度大大提高,老百姓拍手称“快”。三环高架快速路的互通连接,不仅自身形成“O”形高架快速路,同时还将分别在重要城市出入口连接徐沛快速路、城东大道快速路(在建)、金港快速路(在建)、徐韩快速路(在建)、徐丰快速路(在建)、大学路快速路(在建)、迎宾大道快速路……与国道相通、与高速公路互联,形成一整套立体快速路网体系。

过去的三环路,默默地陪伴了这座城市20多年,如今的三环高架快速路将继续见证徐州城市的日新月异、阔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