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建设人才“引力场” 打造产业“强引擎”

2022-01-16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张一一
2022-01-16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调研组深入企业走访。通讯员 朱亚男 摄

◎徐报融媒记者 朱睿

实现“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的战略目标,需要人才带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1月13日,省工信厅产业人才与合作处党支部、市工信局第三党支部开展“两在两同”建新功、“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走进徐州经开区、高新区重点工业企业,开展产业人才工作调研及座谈活动。

我市产业人才储备情况如何?人才工作开展得怎样?企业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有哪些诉求?记者跟随调研组深入重点企业,了解具体情况。

摸清“家底”,人才储备有多少?

寒冬时节,万物萧瑟,徐工汽车生产车间却机器轰鸣,热火朝天。在第三工位,4名一线工人正在分工合作,安装蓄电池框合件、倒车报警器以及变速箱辅助支撑。

新时代产业工人正处在向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工匠转型的新起点上,对于生产制造型企业而言,技能型人才储备至关重要。2020年,徐工00后小将郭天旭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斩获第六名,充分体现了徐工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前瞻性。据徐工汽车人力资源部部长冯斌介绍,徐工汽车现有员工平均年龄28岁,在1089名技能人员中,高级工及以上人员占比达到57.4%。除了技能人才储备,为将触角伸入轻卡项目“蓝海”,徐工汽车还积极招引技能、研发人才。“通过校园招聘,2021年,我们从双一流高校招聘了104名青年人才,持续为企业发展赋能。”冯斌说。

近年来,徐工汽车所处的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力建设人才洼地,“双创”型人才培育走在全省前列。据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王敏介绍,截至2021年,高新区共引进博士及高层次以上人才205名,其中包括院士68人、创业类人才115人、创新类人才90名。高层次人才的加速集聚,也带动了企业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和园区创业活力的持续升级。

搭建体系,人才如何培养好?

积跬步以至千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健全员工成长通道,是不断激发人才工作活力的关键环节,也是企业不断翻新“土壤”的必然要求。

医药领域创新,核心在于人才。江苏万邦生化医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搭建了员工学习成长体系,通过基础能力培训、定制化人才培养项目和各部门的专业培训,形成一套全方位、全维度的人员成长体系。“每年,人力资源部都会组织专家对各序列员工进行任职资格等级的评审,以更好地支持人才梯队建设和关键人才的发展。”万邦医药人力资源部负责人马乐说。

在徐工消防,公司依据现有人才状况,制订长期培养计划,开展短期培训课程,不断打造人才“蓄水池”。据徐工消防党委副书记许涛介绍,2021年,共有14211人次参与到企业常规培训,培训实施率达到100%。与此同时,徐工消防还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优势,联合打造“徐工消防定制班”,根据后期用工方向,精准设置课程结构、细化教学内容,定制定向培育人才。

打通堵点,人才怎样留得住?

近年来,我市以“555”引才工程为抓手,大力推进招才、引才工作。据市工信局第三党支部书记程言龙介绍,至2021年底,仅我市高新区就已与80家高校及科研院所达成合作,实现科研成果转化200余项。引进一名高层次人才,往往可以带动一整个研发团队。以云意电气为例,人才引进为其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同时,也实现了企业产值的飞速提升。

然而在调研过程中,许多企业也提出了人才招引工作面临的困境,包括引才成本、成套化新研发平台投入,以及新旧人才融合等方面的问题,成为集中反映出的人才工作难点和堵点。

在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彭生看来,“城市营商环境、配套服务、生活支持等各方面,也是人才选择去留的关键因素。”做好企业人才引进,不仅要重视人力资源工作,更要完善相应的激励政策,并将人才的成长空间同企业的发展前景有机融合。

人才要引得进、用得好,更要留得住。省工信厅产业人才与合作党支部书记李亮表示,在人才工作的关键期,特别是海外人才回流的窗口期,各相关单位应深入走访企业,把政策解读好、用到实处,同时要关注企业用工需求,及时收集反馈信息,不断完善企业用工平台,更好发挥服务作用。

市工信局四级调研员米继承表示,下一步,将依据此次调研成果,继续深化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加快构建“4+3”产才融合体系,围绕产业链主导企业、重点工业企业(集团),通过“英才名匠”产业人才系列培训、企业经营管理职业技能大赛、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评审推介、专门人才招引等工作举措,积极培养领军型企业家、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为实体经济企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工信力量,奋力谱写建设“强富美高”新徐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编辑:张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