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联防联控共建“美丽新淮海”

2022-01-12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杨庆宇
2022-01-12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本报评论员

在上月召开的第四届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座谈会上,淮海经济区十市再次携手,共同签署了《水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共治共享协议》。而此前,《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淮海经济区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合作框架协议》等已经开始发挥效力,生态环境联防联控成为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重要主题之一。

淮海经济区特殊的地理位置要求我们在保护生态环境时必须打破行政和区域藩篱,突出区域联防联控,整合各类资源,共享治理举措,着力打造“美丽新淮海”、让生态文明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

打造“美丽新淮海”,要树立“一盘棋”思想。要牢固树立生态治理的大局观、整体观,打破地区与地区、部门与部门间的壁垒,凝聚淮海经济区城市的思想共识,坚定不移推动生态环境领域合作,通过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攥指成拳,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打造“美丽新淮海”,要健全生态环保合作机制。完善有效的机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和推力,要建立定期协商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交流环境治理经验,研究解决相关问题;要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以建立淮海经济区环境大数据管理平台为依托,实现信息互联共享和动态更新;要制定区域统一准入标准体系,制定统一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统一审批标准,实现污染源头控制,避免落后产能和“散乱污”企业跨界异地转移。

打造“美丽新淮海”,要加强区域联合执法监督。此前,针对南四湖水环境问题,我市和济宁签订《南四湖流域水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共治共享协议》,对交界处的“散乱污”企业多次进行联合执法,取得良好效果。实践证明,通过加强跨区域、多部门联防联控联动,能够有效推动边界区域从“两不管”转向“联合管”,是促进边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的有效方法。

生态文明建设永无止境。让我们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强化生态环境联防联控,确保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提升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全力打造“美丽新淮海”,擦亮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