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共建共治共享全域“无废城市”,打造新发展理念“生态样板”
习近平总书记对徐州转型发展实践给予充分肯定,围绕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徐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把“无废城市”建设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重要指示精神紧密结合,与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区域样板紧密结合,与推动高质量发展实践紧密结合,奋力打造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无废城市”徐州样板。

突破新进展,“无废”试点全覆盖
“无废城市”建设在徐州试点以来,按照五大类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要求,聚焦制度、技术、市场、监管“四大体系”建设。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8%,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95%以上,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全覆盖,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危险废物全量安全处置,实现了固体废物的大幅源头减量、充分资源利用和安全有效处置。重点打造百亿级循环经济产业园支撑建设试点,成功获批国开行全国首例循环经济产业类贷款。在国内地级市率先出台《徐州市工业固体废物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徐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形成工程机械绿色再制造等34项技术示范,与联合国人居署合作发布《黄淮海平原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技术标准》《采石宕口生态修复技术标准》,各项试点工作取得了系列突破性进展。
创新新模式,“无废”工程高布局
把“无废城市”建设作为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区域样板的“标志性”工程,在更高起点站位布局。把“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作为“一把手”工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总指挥,市级和各县(市)区成立工作专班,将试点任务列入市重点工作目标考核、市委深改委重点任务和市城建重点工程计划,形成了“高位推动、上下联动、部门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把“无废城市”建设作为彰显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振兴的“典范性”工程,以更高质量引领发展。着眼徐州实际,放眼全国大局,从产业转型、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社会引导等多领域同步实施,谋划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深度融入产业转型,把好“无废城市”源头关口。深刻认识“无废城市”引领“无废产业”发展、“无废产业”支撑“无废城市”建设的辩证关系,做大做强低废无废的装备与智能制造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士断腕重组升级多废高废的钢铁等四大传统行业,持续推进食品、能源、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绿色转型,固废源头减量成效显著。深度融入生态转型,丰富“无废城市”建设内涵。出台生态修复专项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以极大的定力持续推进采煤塌陷地、工矿废弃地、采石宕口治理,高规格举办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经验交流现场会和城市绿色发展国际论坛,与联合国人居署联合发布两项生态修复标准,将徐州经验走出全国、走向世界。深度融入城市转型,做强“无废城市”坚实依托。重点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城乡垃圾收运处置一体化和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建成第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建筑垃圾综合处理中心等一批城市运行基础设施和功能性项目,城市治理水平与功能品质进一步优化提升。深度融入社会转型,强化“无废城市”有力保障。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无废城市”相关任务作为重点推动的年度民生实事,持续推动固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把“无废城市”建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系统性”工程,用更高标准组织推进。注重系统集成、系统增效,实现重点突破、整体创新,凝练形成了系列固废治理经验模式: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标本兼治,打造工矿废弃地生态修复与多元发展模式。以资源枯竭型城市工矿废弃地生态修复为切入点,集中攻关修复技术,因地制宜打造“生态修复+”的绿色发展模式,积极拓展生态修复资金渠道,厚植城市生态优势、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秸秆高效还田及收储用一体多元化利用模式。创新推广高留茬秸秆还田等技术模式,建设完善覆盖县镇村三级的秸秆收储运体系,推行秸秆收储经济人制度,推进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和秸秆“五化”高值利用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减废降碳。破解无废产业建设资金难题创新“三统筹”融资模式。以循环经济产业园2200余亩起步区建设为试点,创新性提出统筹建设内容、统筹还款来源、统筹增信方式“三统筹”融资模式,积极探索“走出去”推广复制路径,最终获20年期、45.5亿元授信贷款,成为国开行首例“无废城市”贷款项目。
绿色转型引领工业固废减量与高值高效利用模式。深入开展绿色矿山创建,持续推进煤炭开采企业转型,实现由“黑”变“绿”生态逆转。深入整合优化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绿色新兴产业,实现产业推陈出新。重点推进徐工集团工业绿色再制造模式,积极打造绿色循环产业链,13个工业园区实现循环化改造全覆盖,培育资源循环利用龙头企业和城市矿产利用骨干企业,初步建成了绿色循环的共生体系。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收运处置模式。全面建成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收运处置体系,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城市生活垃圾四分类设施实现全覆盖,农村地区垃圾“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市)处理”模式日益成熟,实现了生活垃圾协同处置、全量焚烧和“零填埋”。危险废物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强化危险废物精准化管理,匹配建成35家危废处置利用设施,“一码通行、全程跟踪”的危险废物环境管理智慧应用平台投入运行,全面提升危险废物规范监管和安全处置水平。同时,徐州还积极探索建筑业源头“减废”、全域废钢绿色循环再生、市政污泥协同处置“吃干榨净”等模式,均取得良好成效。
把“无废城市”建设作为共建共享幸福徐州大家庭的“群众性”工程,靠更高效能凝聚合力。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开展各类宣传培训活动1040场,参与人数近50万人次。深入建设无废文化,培育“无废细胞”2300余个,479家单位参选十佳“无废细胞”评选,活动总访问量719.6万人次,总投票数224.7万票。特别注重“从娃娃抓起”,以青少年和儿童群体为重点深入开展进社区、进学校、“小手拉大手”等活动,大力实施无废学校创建,“无废书屋”遍布中小学和幼儿园,无废理念得到广泛普及。充分做好专题性和动态性报道,发表相关文章1733篇,各类网络平台刊载转发2.17万条。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推广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鼓励群众踊跃参与试点工作,引导公众逐步转变生活习惯。

刷新新高度,“无废”理念入人心
绿色经济加速壮大,支撑了现代产业新格局。以“无废城市”倒逼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主导产业比重分别达到46.6%和41.4%,单位GDP能耗提前超额完成省定目标,获批国家老工业城市和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和工业领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示范市。
固废利用清洁高效,实现了处置能力新提升。创新技术新体系,构建处置新模式,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实现全量综合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率高于全国水平,生活垃圾分类和利用处置能力得到长期保障,危险废物得到全面安全管控,城市固废治理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迈上了美丽徐州新台阶。累计治理采煤塌陷地25万亩、工矿废弃地3.4万亩、采石宕口100余处,消纳利用煤矸石等1100多万吨,林木覆盖率和建成区绿化率均居全省前列,空气质量改善程度全省最大,成功申办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实现了由“一城煤灰半城土”向“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华丽嬗变。
“无废”理念深入人心,刷新了社会文明新高度。企业绿色发展与绿色生产主体责任意识明显增强,清洁生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资金投入显著增加。“无废城市”普及率、参与程度和满意程度均达96%以上,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无废城市”的良好局面。
编辑: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