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民生 > 正文

江苏徐州:构筑碧水蓝天,“无人机+” 为环境执法装上“千里眼”

2022-01-11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孟祥
2022-01-11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徐报融媒记者 吴云 摄影记者 周杰

起落架、电池,在遥控器的操纵下,机翼长达1.2米的无人机背着一台白色的空气质量监测仪,“嗡”的一声冲向蓝天。联网的手机上,很快出现了一排排数据:温度4.12 ℃、VOCs1.50ppm……1月10日,徐州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局执法人员现场演示了新购环境执法“利器”的威力。

这台无人机是徐州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局去年11月底采购的,已经跟随执法人员圆满执行了两次任务。这个“大家伙”可不是一架普通的无人机,它价值7万元,一只1米见方的大号行李箱是它的“豪华住房”,最重要的是还能够搭载仪器,实现非现场执法。理想状态下,它的飞行高度可达200米,最远能飞到10公里之外,一次能飞行1个小时左右。


“我们用这台无人机搭载空气监测仪,在贾汪工业园区和鼓楼工业园区分别执法过一次,监测企业在生产中是否对大气造成了污染。” 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局重案调查科科长武砚林介绍说,一个园区大约有30家企业,以往没有无人机的时候,检查完一个园区需要半个月的时间,而且较难抓住违法现行。而现在无人机能够精准执法,空气监测仪每到达一个地方,就会抽取该处的空气进行监测。根据它上传的内容,可以在手机上实时查看企业上空的VOCs、PM1.0等十多项数据。一个小时就能检查完一个工业园区,大大提高了执法效率。

两次检查中,执法人员均发现了高值区域,然后针对性地深入到5家企业内部进一步检查。

“高度不同,空气质量就会有所差异。凭借自身灵活、便捷的特点,无人机监测看得更广、更远且更清楚,能够给我们传回不同高度的数据,构成一个3D网格图。而且数据采集和传输稳定、准确,远远超过传统监测手段,极大缓解了我们的环保执法压力。” 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局四级主办徐岗翔认为,现在已经进入了全纵深的5G执法时代。

近年来,无人机产业在我国迅猛发展,已在农业植保、国土测绘、应急救援、交通执法等众多领域落地,“无人机+环保”如今也备受关注。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局新采购的这台无人机,今后还会搭载别的仪器,对水和土壤环境展开监测。

在武砚林的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投资40多万元购置的各种执法“利器”。红外线无人机能够探测工厂烟囱温度并180°拍摄成像,确定企业是否在生产,还可以顺着河道寻找排污口。即使在夜晚,它也可以搭载手电进行“加班”;风速仪能够敏锐地监测到漏风漏气,防止企业无序排放;PID则专门用来检测VOCs,数据精准到可以直接作为执法依据。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无人机+”就是环境执法的“千里眼”,通过高新科技精准执法,为美丽徐州建设构筑碧水蓝天。

编辑: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