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转型“追梦”,托举人民“稳稳的幸福”
2021年12月31日晚,跨年夜。徐州市中心商圈灯火通明,人群熙熙攘攘,处处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氛围。伴随零点钟声敲响,高耸的城市地标楼体光芒四射,精彩的“灯光秀”璀璨上演,一张张市民们幸福的笑脸,承载着对这座城市新年的祝福和希冀。
过去一年,徐州在转型、拼搏、奉献、收获中,奋力谱写出城市繁荣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年底,在北京举行的“2021中国幸福城市论坛”上,徐州第四次荣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江苏省徐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王剑锋表示,近年来,江苏徐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视察徐州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以转型促进全面振兴、增进民生福祉的发展新路。
增强幸福城市的厚重底气
徐工起重机强势摘取世界起重机制造商榜首桂冠;全球首个2万吨模块化颗粒硅项目在江苏中能硅业实现投产;省级重大产业项目徐州天通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火热;市级重大产业项目复星医药产业园主体封顶……
岁末年初的彭城大地,处处涌动着产业发展的蓬勃朝气。产业兴旺是幸福徐州最大的底气,“十三五”期间,徐州坚定实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强力推进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全市工业应税销售收入等核心指标实现5年翻番,GDP连跨6000亿元、7000亿元两个台阶。钢铁、焦化、水泥、热电四大行业115家企业压减至36家,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新经济”日益崛起。
去年,徐州制定出台“十四五”规划纲要,聚力建设“五个徐州”的目标任务,研究实施34个重点专项规划,构筑起支撑“十四五”发展的“四梁八柱”。一年来,徐州主要经济指标平稳较快增长,迈上新的千亿级台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达到历史新高;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4%;进出口总额增长22%,大多数指标增速快于全省,部分主要指标增速居全省前列。
不仅如此,徐州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五大传统行业”整合整治基本收尾,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分别达57.6%和45%,工程机械获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科技创新活力加速释放,净增高新技术企业450家,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挂牌成立,顺利通过国家创新型城市验收,成功入选“科创中国”试点城市。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围绕“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这一战略目标,新的一年,如何在建设产业强市上加快发展新步伐,不断夯实幸福城市的厚重底气,王剑锋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指明了方向:
围绕壮大“6+4”先进制造业和“6+3”现代服务业,徐州将深入实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工业倍增工程,协同推动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推进产业规模稳步扩张、质态加快提升。
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优势发展现代服务业,着眼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快推进中心商圈打造、市区商品交易市场搬迁、重大文旅综合体建设和高品位商业步行街改造,积极发展会展经济、首店经济、夜间经济,推动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型工业融合发展。
健全针对市场主体的梯度培育工作机制,持续深入开展千家企业培大育强,组织实施企业上市“鹏程计划”,鼓励支持高成长性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确保年内净增“四上”企业1200家、规上工业企业总量超过3000家。
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为抓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动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建设,提升“一城一谷一区一院”创新要素集聚和创新企业孵化能力。
提升幸福城市的功能品质
冬日,走进建于20世纪90年代的鼓楼区环城街道苏电公寓,只见各类车辆有序停放,公共空间格外清朗。去年以来,该小区拆除违建1360余平方米,全面实施管线入地、雨污分流、公共绿化等综合提升改造工程,亭台连廊、景观小品,如今的小区令人心旷神怡。“环境好了,居住品质也大大提升,健身器械、垃圾分类亭、门球场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小区老住户侯志云欣喜地说。
不仅如此,为实现老旧小区整治后长效管理,鼓楼区构建起“红色物业”服务体系——通过强化党组织在小区治理中的引领作用,大力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
而在泉山区,各居民小区解决了一个“老大难”——昔日纵横交错的“飞线”杳然无踪,取而代之以一排排科学分布的充电桩。去年以来,该区将整治“飞线”充电列入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在全省城区率先实现居民小区充电设施全覆盖。
泰山街道侯山窝社区奎南小区作为该市首个统一安装入户式充电桩的小区,在老旧小区综合改造过程中,将解决“飞线”充电问题纳入追加项目,大力提升了居民幸福感。“政府出资为我们统一安装入户式充电桩,民用电费一度0.52元,电动车充满一次电花费不到1元,既安全又方便!”奎南小区业委会主任宋绍信满意地说。
去年,徐州计划的55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全部完成。依据《徐州市区“十四五”住房发展规划》,该市还将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32个,进一步发挥城市更新在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等方面的重要引领作用,助力持续提升幸福城市的功能品质。
如果说,宜居环境是现代都市功能的“硬杠杆”,那么文化传承则彰显了古城品质的“软实力”。当前,徐州坚持以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为牵引,坚持园林景观塑造与历史文化传承有机结合,全力打造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城市。
在城市中轴线上,徐州户部山街区经过数十年的保护建设,既充满古风遗韵又不失时尚,成为网红“打卡地”。不只户部山,彭城壹号、创意68、老东门等一批曾经没落的人文遗存,如今在城市新业态中华丽转身,在确保文化底色不褪的前提下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城市的一张张亮丽名片。
在《徐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0-2035年)》中,历史城区空间格局保护规划图由点带面、由北向南,串联了老城区所有重要遗存。“十四五”开局之年,徐州大力推进以汉文化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构建“一轴两核多点”的汉文化中心城区空间格局。“让汉文化为新城乡、新产业、新场景提供新动能,徐州针对古城遗址保护、文化街区开发、人才队伍培养等,制定了‘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行动计划’的三级体系。”徐州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说。
绘就幸福城市的生态画卷
隆冬,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安然山山坡,潜孔钻机在石壁上凿出一个个深约70厘米的圆孔,随后,工人们在此种下爬墙虎等植物,待到春天,整个山体将全部变绿,一个700余亩的生态公园呼之欲出。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去年,徐州统筹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圆满完成生态修复三年行动计划,完成新造林面积175万亩,约占全省新造林面积的一半;森林覆盖率达到27.8%,继续保持全省第一。
“十三五”以来,徐州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不断绘美幸福城市生态画卷。着眼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徐州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出台《徐州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突出抓好工业烟气、“散乱污”企业、挥发性有机物等“六大专项治理”,关停并转“散乱污”企业13636家,空气质量取得阶段性明显改善。
紧盯水生态保护,徐州先后制定《徐州市2021年水污染防治工作计划》《“十四五”国省考断面水质达标整治提升“一断面一策”实施意见》,实施《徐州市汛期防范水质下降应对预案》,出台《徐州市河湖管理条例》,推进“河(湖)长制”“断面长制”,大力推进“碧水清源”专项整治行动。
围绕土壤环境保护,徐州以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为重点,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制定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全面推进土壤污染治理,并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制定《工业固体废弃物管理条例》,固废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得到联合国人居署高度肯定。
一幅幅绿色“成绩单”的背后,是徐州用实际行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不懈努力。
2021年12月28日上午,沛县龙东煤矿采煤沉陷区5847亩水面上,487968块单晶硅光伏组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源源不断地把太阳能转化为清洁电能输送到电网……
项目建设方中煤集团负责人介绍,今后,这个装机容量263MW的光伏电厂,年均可提供清洁电能近3亿KWH,每年节约标准煤10万吨,将有效减少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排放,对持续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促进旅游发展、带动地方经济起到积极作用。
过去一年,徐州坚定不移打好绿色发展主动仗,严格实行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持续优化能源、产业、交通运输结构,严控“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单位GDP能耗下降2.8%,减污降碳成效明显。
“十四五”期间,徐州市将以碳达峰、碳中和为引领,筹备组建碳中和产业研究院,积极推进光伏发电、氢能源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以源头治理为主线,更加突出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蓝天白云成为徐州“常客”;系统推进生态修复治理,制定实施生态修复2022-2025年行动计划,因地制宜推进山体、水体、林地、农田、采煤塌陷地五大类生态修复治理工程,筑牢全域生态屏障。
增进幸福城市的民生福祉
幸福,源于持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近年来,徐州致力于改善群众生活,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突出问题,每年兴办一批民生实事工程,不断增进幸福城市的民生福祉。
去年6月1日,是徐州施行婚姻登记跨省通办的第一天。在沛县婚姻登记处,来自山东省微山县的徐云玲和徐龙尧成为办理该业务的第一对新人。“徐州跨省办理结婚登记圆了我们的‘幸福梦’!在官方APP预约后,工作人员现场办理只需数分钟,真是太方便了。”徐云玲欣喜地说。
该市民政部门针对社区治理、社会救助、养老服务、为企服务等领域,制定落实“26项民生实事”项目清单,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
去年7月1日开始,徐州市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650元调整到每人每月670元。城市特困人员的基本生活费加照料护理费比上年月增69元,达到1579元。此次提标惠及城乡困难群众15万余人,徐州已连续9年调整提高城乡低保、城市特困人员生活保障标准,让社会救助政策更加兜底兜牢。
围绕“一老一小”两个重点群体,徐州着力织密民生保障网,不断创新服务载体,完善兜底性、普惠性服务。
该市儿童福利院康复中心,每天有来自周边地区的500余名残障儿童在此进行复训。十多年来,已有100多名脑瘫、自闭儿童在系统康复后,顺利步入普通中小学,走向正常生活。“我们还试点构建院内‘类家庭’模式,招募患儿亲人到院内生活,为儿童和家庭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康复中心负责人袁季说。
徐州团市委启动“事实孤儿”居住空间改造关爱行动,累计投入588万元建成交付428间“梦想小屋”,为孩子们打造有个性、有温度的生活学习环境;市“12345”政府服务热线增设的儿童救助保护专线正式开通,24小时接受市民求助、咨询以及问题反映,累计受理儿童诉求500余件。
在鼓楼区,大型养老综合体——九如城养老社区和佳和老龄健康养老产业园建设如火如荼。项目投入运营后,将为辖区新增养老护理床位和家庭护理床位3000余张,进一步健全新型养老服务构架,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
在新沂,85岁的“五保”老人王彩章去年从马陵山镇敬老院搬到了新建的唐店养老服务中心。他高兴地说:“政府为俺们做了件大好事,如今吃的是食堂,住的是宾馆,养老生活舒心多了!”新沂打破“一镇一院”模式,按照区域人口分布和养老服务需求,坚持科学规划布局,集中力量建设7个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覆盖周边2到3个镇(街道),实现资源共享。
不仅如此,徐州把“开展适老化改造惠及3000户困难老年人家庭”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按照“一户一档”原则制定改造任务清单。去年,该市完成适老化改造困难老年人家庭3056户,完成任务计划的109%,有效提升了老年人居家生活的安全性、便捷性和舒适性,满足了老年人“养老不离家”的愿望。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时俱进,幸福城市的建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如今的徐州,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显著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自豪感持续增强,一座宜居宜业的幸福高地已然崛起。
编辑: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