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特殊的期末考试
|
||
|
◎文/图 徐报融媒记者 张瑾
一阵欢快的鼓板锣铙音乐之后,一群稚气未脱的孩子集体上台,仅一个精气神十足的亮相,台下便掌声四起……1月4日,是江苏模特艺术学校2020级江苏梆子班第二学年第一学期专业期末考试的日子。经过一年多的训练,学生们在舞台上展示了唱腔、毯功、形体、把子功、身段水袖等,让前来观摩的家长们连连赞叹。
被老师们亲切地称为“小梆子班”的21名学员,是江苏省梆子剧院的定向培训生。2020年秋,9名男生、12名女生从300多名应试的小学毕业生中脱颖而出,开启了封闭式学习,6年学业合格后,将进入江苏省梆子剧院接续传承传统戏曲的大任。
此前,定向委培戏曲演员的模式在徐州停滞了18年,对于定向委培的重启,在刚开始招生时受到一定的质疑。面对传统戏曲的衰退危机,尤其是地方戏曲人才的短缺,徐州演艺界人士经过深入探讨,认定专业院团与文化艺校定向培养后备军是推进办学模式改革、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政策、培养高素质高技能戏曲人才的有益之举。
如今,6年制的“小梆子班”学业刚刚过去四分之一,学生们在舞台上唱念做打已有了专业戏曲演员的基础,翻、腾、扑、跌等各项技艺的基本功展示让人眼花缭乱,勾、甩、扬、抖等身段水袖行云流水,《华山情仇》《母亲》等梆子戏经典唱段被年轻的嗓音演绎得清脆悦耳。
把子功、毯子功、腿功是演员形体基础训练的“三大块”,需要手眼腿脚全身协调,方能做到舞台上的丝丝入扣、得心应手。初入戏曲学习领域的这群十二三岁的孩子,不但要远离家人进行住校式封闭学习,还要经受刻苦的基本功训练,过程是艰难的,但收获也是巨大的。4个小时的专业考试都是每天一招一式累积的成果,许多观众席上的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称“不敢相信这是自家的孩子”。
“平时学习中,班主任刘子歆老师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在家长群里发些学生们练功的视频。”高多多的家长说,“这次考试,看到孩子从以前的下腰都不会到能完成那么多的技巧,没想到进步那么大,老师们的认真负责是孩子们的福气。”
“刚进校时,对于基本功的训练既紧张又害怕,经过一年半的学习,我现在不仅能三起三落,唱腔也学会了一段又一段,感觉走在大街上都自信满满。”学生郭纯祎说。
“去年我上课时还哭哭啼啼,经过老师的悉心教导,一窍不通的我已经能很轻松地一口气走10个‘涮腰’了。”学生杨智淇开心地说,“妈妈把我专业考试的视频发到家庭群里,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们都为我感到自豪。”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为培养好这班孩子,剧团和艺校通力合作,不仅有剧院里优秀的青年教师倾力教学,还邀请了南京的老师进行集训指导。正如学生酉家豪的奶奶所说,“孩子们在这里被当作重中之重来培养,不仅学艺,更学做人,真是受益终生”。
对于孩子们期末考试的表现,专业教师马俊强的评判既冷静又充满关爱:“这次考试暨汇报,我是很不满意的,同时又相当满意。不满意处是远远没有达到我的要求,虽然存在很多客观原因,但孩子们业余时间用功太少是能清楚看出来的。满意处是这些孩子确实令人感动,他们的起点低,大部分孩子从未接触过戏曲,加上在家都是‘小公主小皇帝’,他们能够吃下这么多苦、坚持了这么久,正在逐渐迈进梨园的门槛,实在不容易,从这一点考虑,要为孩子们点赞。作为老师,我们会进一步加强对孩子们的督促和管理,鼓励他们严格训练、刻苦学习、再接再厉,争取更大的进步。”
虽然自己学艺时比现在的孩子刻苦,但看到孩子们练功却时时心软的江苏省梆子剧院院长、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燕凌说:“这场考试让我很感动,看到了自己小时候学戏的影子,看到了孩子们的付出,看到了梆子戏的未来和希望。梅花香自苦寒来,将来大家在舞台上美丽的绽放,是今天一点一滴的汗水积累的。希望孩子们寒假期间不能丢功,持之以恒,争取下学期取得更好的成绩。”
6年的学制很长也很短,艺无止境,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徐报融媒将持续关注“小梆子班”的成长,为传统戏曲在徐州的传承和弘扬点赞、加油、支持、打气。